事业单位实施部门预算之我见
张燕 杨洪仁
目前, 黑龙江垦区的事业单位经过几年的改革, 从人员编制上实行定编、定岗,既压缩了人员,又减少了事业费的支出, 改善了财务状况, 也充分调动单位内部各部门的积极性, 实行了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因实施内部部门预算( 以下简称部门预算) 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参考性意见。
一、实行部门预算的指导思想
现在事业单位的预算基本是按收入类别和支出功能分类编制的, 这种预算编制较粗放, 不利于对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审查监督, 执行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弱化了预算约束。实行部门预算, 目的在于克服这一弊端, 强化对预算的检查监督, 推进依法理财和民主理财。部门预算还应当用来确定各二级核算单位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作为落实经济责任制、评定考核工作业绩的标准, 以利于事业单位总体目标的实现。
部门预算的编制, 既要体现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目标, 也要确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 预算的编制必须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先急后缓、统筹兼顾”的总原则。一是编制收入预算要注意积极稳妥, 既考虑经费来源渠道的增加, 又尽量核实收入,避免赤字隐患; 二是编制支出预算要注意先急后缓、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
二、实行部门预算的基础工作
实行部门预算的基础工作主要是思想基础和组织体系两方面的工作。
1.思想基础。事业单位实行部门预算,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目前仍有人认为: 预算主要是财务指标, 预算编制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 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对预算的误解和歪曲。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 在一个没有预算或预算不起作用的单位, 财务管理就没有规范可言。
2.组织体系。事业单位实行部门预算的组织体系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专职部门组成。
预算管理委员会在预算的组织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 应以单位党委会( 或支部会) 为主, 吸纳各相关业务如人事、财务、资产等部门的主管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确定有关预算管理的政策、规定、制度;审议确定事业单位年度发展目标及事业计划, 提出预算编制的方针和程序; 审查并批准各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及单位总体预算方案; 接受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比较的定期预算报告, 并根据需要就预算的调整加以审议并做出相关决定。
预算管理专职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处理与预算相关的日常管理事务。各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及单位总体预算是事业单位的一个全面性年度事业计划, 它不是各相关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草案的简单汇总, 审批之前需要通过预算管理专职部门进行初步审查、协调与综合平衡等一系列前期性工作。同时, 预算管理专职部门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控制, 定期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提供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比较的分析报告。
三、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
随着事业单位各种经济成分复杂程度的增加, 预算所涉及的内容呈多样性, 预算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也必然是多样化的。如调整法、零基法、定期预算、滚动预算等。调整法是在上年度预算及执行情况的基础上, 分析各种原因, 对影响预算的某些因素进行扣减或增加, 以确定计划年度的预算。用这种方法编制的预算是增量预算。这种方法较为简单, 可以用来编制收入预算。
零基法是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 以科学规范的定额为基础, 同时考虑职能和任务的变化, 一切从零开始编制的预算。它不受上年决算的影响, 从而可以提前编制下年度的预算, 以保证预算编制的及时性。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是加强预算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办法, 可以用来编制支出预算。
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可以采取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的方法, 事业单位的收入预算和基本支出预算一般都是以一个年度为预算期间, 可以编制定期预算。事业单位除保证单位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外, 每年还需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支出, 这部分支出应当编制滚动预算, 这样可以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单位长远发展利益, 避免因重复建设、重复购置而造成资金浪费, 使单位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用。
四、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
1.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事业单位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的工作目标, 提出预算年度内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并确定预算编制原则。
2.事业单位各部门基层管理人员根据预算编制原则和部门工作目标, 提出详细的预算草案, 经部门负责人审查、修订后上报, 预算管理专职部门对各部门的预算进行初审, 汇总后报事业单位财经领导小组审核。
3.事业单位财经领导小组对汇总的预算进行细致的审查并反复协调平衡, 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制事业单位的总预算, 呈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最后将经批准的预算方案下发各部门执行。
文章来源:农场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