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科创板终于登场。 与之相配套,资本市场也迎来新的审 计规范。 日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 《科创板创新试点红筹企业财务报告 差异调节信息和补充财务信息审计 指引》(下称《审计指引》),对试点上 市红筹企业的差异调节信息和补充 财务信息鉴证制定了相应的业务指 引,旨在为红筹企业在科创板发行上 市试点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保障。
“红筹审计”特点多
据了解,科创板允许符合《国务 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 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 若干意见的通知》以及《科创板首次 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的红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相关政策规定的红筹企业上市 的市值标准是,申请发行股票或存托 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红筹企业,预 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或预 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最近 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亿元。 华普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 人肖厚发告诉记者,科创板上市条件 体现了以市值为中心,结合净利润、 营 业收入、研发投入和经营活动产生的 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设置了多套上 市标准,不再仅拘泥于盈利指标。 另外,科创板红筹企业的财务报 告信息披露,必须遵循证监会发布的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 规则第24号——科创板创新试点红 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特别规定》(下 称“编报规则24号” )的相关要求,主 要包括“明确会计准则和会计年度 后,不得随意变更”“编制合并财务报 表无需提供母公司财务信息”“采用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可对某些特定信 息分类汇总或简化”“采用等效会计 准则或境外会计准则,应提供其他信 息”“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应由会计 师事务所审计或鉴证”等方面。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 伙人谭小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科创板红筹企业的财务审计业务的 特殊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基于红 筹企业采用的会计准则类型以及编 报规则24号,按照中国审计准则对 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二是在上述审 计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其采用的会计 准则类型,按照中国审计准则以及 《审计指引》的有关要求实施补充财 务信息审计或差异调节信息审计。
严格风险导向
针对红筹企业上市审计业务的 特点,谭小青表示,红筹企业的上市 审计并非仅仅针对补充财务信息或 差异调节信息进行审计,而是要在对 被审计单位等效会计准则或境外会 计准则财务报表执行审计的基础上, 对差异调节信息或补充财务信息实 施审计。 “上述两项审计均需遵循风险导 向审计理念,按照中国审计准则要求 实施审计工作。”谭小青说。 肖厚发告诉记者,注册会计师应 当从境内外准则差异的对比、评估被 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胜任能力、审计程 序的制定、审计证据的收集以及审计 报告的编制等多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对照《审计指引》,完善相关审计程序 和审计工作底稿,降低审计风险。 在具体审计业务方面,肖厚发表 示,科创板十分重视企业的研发能力 和研发投入,并且红筹企业存在大量 股权激励问题。因此,研发支出、股份 支付等会计处理合规性及相关内控制 度的有效性就成为审计中的重点和难 点,特别是红筹企业股权激励问题、合 法性问题尤为突出。此外,科创企业的 创新程度较高,因此审计中还需要特别 关注相关资产的减值风险及其对公司 未来业绩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倪侃 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计师事 务所在承接相关审计业务前,要充分 了解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业务的具体情 况,并考虑自身专业能力和业务风 险,审慎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同时, 事务所要基于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获 得的经验,结合相关审计业务的特 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另 外,事务所要按照审计指引的规定, 恰当识别、评估并应对重大错报风 险,将审计程序执行到位,并严格履 行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出具恰 当的审计报告。 除此之外,谭小青建议,注册会计
师要合理界定差异调节信息或补充财 务信息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 及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同时,充分了 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编制差异调节信息 或补充财务信息的流程和内部控制, 并 评估差异调节信息或补充财务信息的 重大错报风险。
红筹企业须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审计指引》的出台对红筹企业上 市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 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倪侃侃建议,红筹企业要了解和 掌握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等效会计准 则或境外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并根据 证监会和上交所关于科创板红筹企业财 务报告信息的有关规定,全面梳理需要 提供的补充财务信息或差异调节信息。 “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效的编制补 充财务信息、差异调节信息的流程和 内部控制,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倪侃侃表示。 具体来看,肖厚发建议,红筹企业 应制定并严格执行研发相关内控制度 与人财物的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研发 开支用途、性质据实列支研发支出,同 时完善企业的信披制度与流程。 谭小青则建议,红筹企业可以关 注自身适用的内部控制规范框架与我 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配 套指引的异同,并加强与财务报告相 关的内部控制,以及与补充财务信息 或差异调节信息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 和会计基础规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