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曾经出现了一篇报道非常火,内容是海尔公司自2006年开始打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个海尔集团的财务人员由1800多人减少到260多人,由此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成本。
这篇文章把海尔怎么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讲得不透彻,但却起了一个错误的导向,让很多人以为海尔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裁减财务人员,把裁减财务人员当成了降低成本的一个主要手段(或许这本来就是海尔的目的)。
不管海尔的本意如何,这篇文章必然会引导更多的企业老板以裁财务人员为目的而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因为这些老板他们很多人本来就觉得财务人员没有什么用,现在有标杆企业做出榜样了,那么裁减财务人员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动力。果真如此的话,这些企业老板将来必定哭得比东施还难看!
财务共享中心的目的有这样几个
什么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它有什么特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它是将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的会计业务拿到一个共享服务中心来统一记账和报告。好处是保证了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和结构统一,能够避免大型集团公司在财务工作中的重复投入和效率低下的弊端。而且由于不需要在每个分支机构都设会计岗位,由此会大量节省人工成本。
由此可见,企业建财务共享中心的目的有这样几个:避免重复工作,提高效率;便于各分支机构、各部门共享财务人力资源、共享财务信息;是为了统一记账和报告,保证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统一;是为了裁减财务人员,节省人工成本。
针对后面这两个目的,这里就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
问题1:不把财务人员集中到总部,就不能规范、统一账务和报表?甚至连海尔这样的世界性大企业,如果不把财务人员集中到总部,不放到老板张瑞敏和海尔财务总监的眼皮底下来整天盯着,就统一不了账务和报表?或者说不懂得该怎么统一账务和报表?
问题2:财务人员在国内企业老板的眼里真的就没有价值?所以裁人首先就想到要裁财务人员?包括海尔这样的世界性的大企业,甚至都把裁减财务人员作为节省人工成本的主要手段?(海尔把财务人员叫做人工成本,而不叫做人力资本)
问题3:分支机构不设会计岗位,那么就是说,一线的业务流程完全不需要财务的监督,企业的内控完善到了根本不需要财务参与监督的程度了?在这些企业里面,内控的完善程度,都到了连财务都失去了监督的作用和意义了?
问题4:财务人员离开一线,脱离业务,不了解业务,能真正明白数据后面隐藏的含义吗?尤其是始终坐在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分析人员,他们做财务分析时也许指标计算出了一大堆,图形做了一大堆,但能真正分析出经营管理当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吗?
盲目地跟风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共享中心在世界五百强的外企里面的效果肯定非常好,不然不会让国内企业趋之如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外企就如同西施的一笑一哭一样,怎么看都好看,但在国内企业却未必!特别是国内的民企,因为企业的文化不同、管理的基础和水平更不能与外企相比,本来就是东施的底子,连基本的整容手术都还没有做,就去模范西施,哭相能不难看嘛?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外企里面能够顺利实施,是有很多因素的:外因是法制环境完善,违法成本高(如个人诚信管理方面),所以内控相对容易规范;内因是这些企业的人员素质高,而且毕竟早发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部管理流程完善、制度健全,特别是在财务方面。
而部分国内企业,包括一些国企在内,业务流程混乱、内控混乱,甚至连基本的规章制度都不健全。在财务方面,连账务和报表都乱七八糟、极不规范,如此连最起码的基础规范都不具备,却仅仅是听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方面的推广煽情介绍,就本着以裁减财务人员节省人工成本为目的去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把本来就与业务结合不紧密的财务人员变成单纯的记账会计,导致财务与业务彻底脱节;使本来就内控混乱的一线业务,由此彻底失去财务的监督,导致以下结果出现。
一是业务流程失去财务的监督,必然导致成本、费用失控。国内企业老板的特点就是看不见的损失就当做没有损失。
二是财务人员彻底脱离一线,不了解业务,单纯按照规定的模式做账,由此变成只会机械做账的账务机器人而彻底失去财务真正的价值;
三是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分析人员,同样脱离实际业务,由此不能真正明白数据背后的真实含义,财务分析将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价值!
如此盲目地跟风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犹如东施效颦一样,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哭得比东施还难看!来源:老蒋财税 作者: 蒋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