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添/文
审计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也能在 很大程度上反映审计人员最真实的专业 水平,是专业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产物。 如果说审计底稿是受法律保护的一 块“芳草地”,那就决不能让其杂草丛生。 笔者认为,做好审计底稿,要避开“六忌”, 具体如下。
一忌: “小零件”不全
在翻阅审计底稿时,笔者常常发现有 的财务报表没有盖章、签字。在一定程度 上,这样的财务报表算是一张废纸。若有 一天“东窗”事发,这样的底稿在对簿公堂 时,对方是不承认的。此外,无编号、无日 期的现象也屡屡出现。 对于上述问题,有的审计人员认为是 “小零件”,不影响审计质量,只要把审计 程序做到位就可以了。殊不知,这些签 字、盖章、编号等,是与审计程序浑然一体 的,是审计底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零 件”管大事。这些“小零件”都是有其存在 的必然性的。 审计人员要牢记,在行业风险较大的 情况下,一份好的审计底稿,就是审计人 员的“辩护词”。审计人员一定不能忽视 审计底稿的法律作用。
二忌:做无用功
在有的审计底稿中,审计人员竟把客 户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复印下来,页数占底 稿总数的四分之一。还有的审计底稿中, 货币资金、管理费用抽取的凭证也过多。 也许有的审计人员认为,表格数量可以体 现审计质量。但其实,这是“小儿科”行 为,是在做无用功。也可以说,这是一种 毫无价值的成本消耗。 审计程序是否到位,不在于审计资料 的页数,而在于是否审在“要害处”,是否 对财务报表做出了正确的鉴定。对审计 底稿的要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充分、 适当。审计技能在本质上是运用知识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准确把握审 计理论内涵和实物精髓,才能把底稿做得 “精美”。遗憾的是,在实践中,一份好的 风险评估底稿并不多见,它们大多数流于 形式,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审计技能。
三忌:乱替代
在“年审季”,有的审计人员因工作忙 或因侥幸心理,随意改变审计准则程序, 自己做主对某些程序进行替代。 例如,笔者总结出了底稿中的“六个 替代”:银行对账单替代银行函证;存货、 固定资产明细账替代监查;截止测试替代 抽查会计凭证;固定资产折旧明细账替代 折旧测试;应缴税金明细账替代应缴税金 测算表;企业盘点替代审计监盘。 实际上,替代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 替代是具有针对性的,不能牵强附会,不 是自己随意作决定就可以替代的。
四忌:按部就班 忽略“地雷”
从有的审计底稿中可以看出,审计人 员的确按照会计科目和审计程序从头到 尾审计一遍,按部就班,看起来很“顺溜”, 但其实忽略了其中暗藏的 “地雷” 。 如果有人为了追逐利益违反规则你
却视而不见,那就是审计人员的失职。审 计质量是一个定性指标,很难量化和排 序。如果发现“怪点”或者“疑点”,审计项 目经理就需要增加审计程序,一定不能视 而不见,草草放过。一旦事后出现问题, 就可能是审计项目中的“败笔”。尤其是 函证、盘点、测试、测试分析等审计程序, 审计组一定要做到位。
五忌:资料残缺不全
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审计底稿丢三 落四,缺东少西。 比如,在审计货币资金科目时,有的 审计人员对银行存款审计未实施函证程 序,银行存款大额未达账项审计未予查 明,银行账户仅有余额调节表,但并未进 一步针对未达账项进行调整。 这时候,审计人员要注意抓住现场取 证, “时过境迁”再去追补就困难了。同 时,要关注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 审计人员要用审计证据说话,证据不全或 忽略了该获取到的重大资料,证据就没有
力量,甚至失去了鉴定作用。
六忌:走形式
有的审计底稿做到了按常规要求的审 计程序进行审计,积累了厚厚的资料。但 光好看不管用,不能为了相关部门检查做 审计,遇到问题绕道走,这样的底稿还不如 不做。 审计人员在做底稿时,要多问几个为 什么,要多思考现象背后的真相。例如, 离职审计和高新技术企业审计为什么要 获取连续3年的财务报表?实际上主要 是看其经济状况有无重大变动。类似的 审计程序内在联系要知道,懂得某些审计 程序与整体的关系。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 德曾指出: “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 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 可以看出,对于审计这一古老而传统的行 业,我们的祖先已做出了突出贡献,早于 西方国家上千年,更早于美国,我们要继 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