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国际化中国道路探索
在会计全球化开始萌动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的决策者,作出了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战略决策,将中国会计推向世界,融入到会计国际化的潮流中去,使其成为全球会计的重要成员。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之路
2006年初,财政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已全部建设完成,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至此,中国会计进入了国际化时代,并由此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制定、颁布及实施会计准则体系,是中国会计国际化的主导战略工程。中国会计准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探索,当时仅限于学术界的理论探讨。随着理论研究成果的逐步问世,人们对会计准则认识的加深,会计准则建设开始进入官方视野,会计准则建设作为会计改革被列入议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财政部开始着手会计准则建设,成立专门机构进行论证、立项,制定框架结构,并开始发布会计准则。这一时期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会计准则建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是2005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认真反思,借鉴国际经验教训,从2005年开始,会计准则建设全面提速。一方面积极推进会计准则的项目建设,陆续发布具体准则项目。另一方面,广泛与国际会计组织进行沟通协调,为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做准备。2005年11月初,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会议,会后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2005年11月下旬,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率领代表团前往欧洲,与欧盟主管高级官员会晤。与此同时,中国审计准则体系也进行了同步的建设与推进,2006年初,财政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已全部建设完成,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实施。至此,中国会计进入了国际化时代,并由此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中国在推进会计趋同发展的同时,决策者将目光瞄准了会计国际趋同实质的更高层面,实现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这项工作首先是从中国地域开始的,12月6日,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长会秘书长、中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主席王军在香港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内地会计审计准则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审计准则实现等效。这标志着内地与香港会计实现了统一,也为中国会计在全球的等效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会计准则等效声明之前,中国先后与全球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及加拿大,就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及等效,展开了对话与磋商。2007年6月11日,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与前来中国访问的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与服务事务委员查利·麦克里维进行会谈,双方就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交换意见,王军希望欧盟优先考虑中国会计准则,确保在2008年以前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的目标。查利·麦克里维指出,欧盟委员会非常支持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趋同,他很赞赏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取得的重大发展及中国会计对国际会计趋同的贡献。表示将继续推进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进程,欧盟委员会将在2008年年底做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否等效的决定。2007年7月底,财政部会计司长刘玉廷率团赴美国,与美国会计领域相关代表与机构,就中美两国在会计领域合作、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进行了对话与沟通,这是中美两个大国在会计领域的首次正式会谈。刘玉廷在结束访美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美双方均表示了合作的意愿,并希望加快中美两国会计准则等效的进展,以期早日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