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美玉 陆影 韦德祺/文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医院的业务 工作模式发生转变,在收支平衡、资金保 障、物资捐赠等方面遇到实际挑战。
医院收支不平衡,续航能力受挑战。 在资金链吃紧、支出不降反升的情况下,补 偿制度一旦在特殊时期滞后,医院可能随 时陷入资金断供的困境。
疫情物资采购、捐赠处理框架搭建 不力。一些医院在物资紧急采购方面没有 准备预案,接受捐赠时未及时做账务处理, 会给今后审计留下巨大风险隐患。
人才队伍建设薄弱,财务预测能力有 限。 多数医院目前未能全面达到“智慧医 院”的效果。在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财务人 员的管理水平存在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制 约成本管理水平。
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优化。
第一,加强内部控制收支管理。主要包 括加强收入和支出的内部控制。
从加强收入内部控制方面来看,一是 强化内控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资金安全 管控一直是财务管控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新冠肺炎疫情下,病人就诊缴费模式更多 依托智能收费完成,但智能收费拉大业务 和财务之间的物理空间,加大管控风险。 因此,需要打通内部系统端口与外部网银 系统,搭建银企直连,有效规避人员操作 风险。
二是强化价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 构建基于战略地图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 系,把握医疗收费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药品 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与临 床医疗业务融合,到临床科室开展医疗价 格调研、指导收费工作。
三是强化债权管理,促进资金回笼。 应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医院流动资金, 影响资金周转,特别在情况紧张时,推进应 收账款的回笼用于战“疫”一线是非常紧迫 的工作。 其一,加强协作沟通,合理追回应收医 保款。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医院 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医保患者的医疗服 务结算来实现的。然而,受限于现实因素, 医院应收的医保款回款远远滞后于医疗成 本发生时间。
要统一按照医保定价对药品和医疗器 械进行管理,积极钻研新医保政策,最大程 度保证医保结算严谨性,确保在报账时效 内足额为病患垫付相应补助资金。 同时, 以医保结算信息传递为依托,与医保经办机 构维持密切联系,相互沟通,简化申报结算 流程,适度加快审核进度,缩短付款周期。
其二,建立追费机制,促进应收欠款回 款。应收医疗欠费严重影响医院现金流, 降低医院资金周转率,增加坏账损失风 险。可以从三方面寻求解决之道,修订相 关制度,事前预防为主,按病种制订合理比 例的预交金;结合绩效考核、扣减预算计划 等方式对责任科室、责任人予以追回;设置 专岗明确欠费管理,落实欠费动态监控。
从加强支出内部控制来看,一是强化 内控管理,确保支出合规管控严格细化到
日度、周度、月度计划,按账期安排应付供 应商货款付款日程;权衡各项费用开支轻 重缓急,安排支出顺序,确保支出额在预算 范围内。及时评估疫情对现金流的影响并 进行预警。
二是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 把疫情防控所需财政资金项目列入预算, 配合医院投入的自筹资金,依据国家对财 政资金的分类设置总体绩效方案和专项绩 效方案,建立相应评价体系,根据评价指标 安排工作。设置专岗规范管理财政下拨 疫情防控专项资金,按规定专款专用,对 关键指标严谨审核,增强财政资金专项控 制,确保资金用途合规,不超额度,不偏离 用款目标。
第二,建立资金应急保障机制。
合理预测资金,把握利好政策。资金 管理人员每日监测现金流量变动趋势,了 解一线投入防疫资源流向,及时调整资金 筹措规划。做好资金规划和业务办理,认 真解读国家下发的有关复产复工、促进经 济发展的利好政策,以银行承兑汇票、商业 承兑汇票等方式减少还本付息压力。整合 筹资论证、外界沟通、资金支付 3 个环节, 保障流动资金储备量。
落实关爱措施,做好防控扶持政策梳 理。及时与政府部门衔接沟通,全面争取 财政补贴、慰问资金、金融支持等优惠政 策,弥补疫情带来的成本上升。相关款项 拨付到位后,及时落实资金。
第三,建立捐赠资产管理应急机制。
完善捐赠制度,防范财物管理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及 政府会计制度等规定,结合医院实际,规范 捐赠流程,确保受捐物资使用规范并全部 用于疫情防控工作,明了去向。
设立捐赠部门,规范捐赠物资管理。 设立捐赠管理办公室,执行“接收—核验— 登记台账—监督审核—入库—申请使用— 出库 ”全流程管理。实现“接收管理—财 务管理—领用管理”规范的业财融合,确保 捐赠物资安全完整。
内审关口前移,防范捐赠物资管理风 险。依据国家审计署印发的《关于做好新 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 捐赠款物审计监督工作的通知》,监察审计 部门深入现场调查,识别捐赠物资管理风 险,审核疫情防控资产登记台账,指导归口 部门捐赠物资规范出入库,避免物资重复 登记或来源不明、数量不准确,使用流向不 清或改变捐赠人指定用途等风险。
第四,开展人才队伍建设。
运用中国总会计师能力框架对照对 标,加大财务培训力度,实现从“核算型”向 “价值创造型”的转变。
举办专题培训班和研讨会,围绕会计 职称、内控案例、医德医风、政策法规等对 财务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对员工 的思想教育工作,严明财经制度。通过会 计岗位轮换,安排财务人员外出进修,带动 团队整体业务水平及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