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计准则的三大变化
一、新准则审计理念的变化
老审计准则遵循的是“把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简单的审计理念,而新准则强调的则是在“把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前提下再“把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这是新准则相对于老准则最重要、最根本的变化。在老准则下,注册会计师(以下简称“CPA”)审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审计程序,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审计风险,而且行业监管检查主要关注的也是审计程序的履行情况,由此使得广大CPA只注重审计程序的履行,而忽视了对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但是,新准则则明确规定风险评估是CPA必须履行的审计程序,CPA应当针对评估的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新准则下,CPA不可以不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也不可以简单设定固有和控制风险为最高水平就假定重大错报风险为100%而直接盲目实施实质性程序。因为不弄清重大错报风险可能发生在哪个方面或领域就实施审计程序,往往发现不了重大错报。由此可见,新准则的审计理念更为完善、科学和先进。因此,CPA学习新准则一定要首先树立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要时刻以防范审计风险为重要前提,以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的主线流程,同时还必须把应该履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执行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
二、新准则审计观念的变化
为了顺应审计理念的变化,新准则的一些基本审计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CPA在学习新准则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比较和掌握这方面的变化,以便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新准则变化的基本观点很多,例如,最重要的就是审计风险模型的变化。在老准则下,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的目的为评估固有风险,控制测试的目的为评估控制风险,实质性测试的目的为降低检查风险。但是,在新准则下,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是评估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控制测试的目的为测试内控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重新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而实质性程序的目的则是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在学习新准则时,CPA就要从各审计程序目的的变化分析出上述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新准则的审计风险模型发生了变化,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就要改变对老准则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认识,重新树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又如,老准则下的具体审计计划可以用对各会计报表项目的审计程序表来体现(代替),由此给广大CPA形成具体审计计划仅是存在于实质性程序中的基本观念。但是,新准则规定,具体审计计划不仅存在于实质性程序,而且也存在于控制测试,更存在于风险评估程序,由此可见,新准则下的具体审计计划应该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此,学习新准则就要将老准则下具体审计计划仅存在于实质性程序的老观念改变为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的新观念。另外,新准则还有其他许多基本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如新准则改进了审计业务流程,将原来的四大审计流程调整为三大审计流程;新准则要求CPA区分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新准则明确了强调事项的内涵,有条件地放松了增加强调事项的情形等。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CPA通过今后对新准则的反复学习和实践来逐步领会和掌握。
三、新准则具体概念的变化和增加
有三种情形,一是仅是概念本身发生变化的,如新准则在这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将老准则下统称的“中国CPA独立审计准则”变化为“中国CPA执业准则”,另外还有将老准则的“总体审计计划”变化为“总体审计策略”,将“符合性测试”变化为“控制测试”,将“实质性测试”变化为“实质性程序”,将“分析性复核”变化为“分析程序”等。二是概念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概念的内涵却发生变化的,如“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证据”等。三是新准则增加了一些新概念,如“重大错报风险”、“报表层次”、“认定层次”,“认定”、“动机”、“压力”、“机会”、“借口”、“标准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职业怀疑态度”等。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学习新准则时要注意正确认识和区分各类概念的演变,准确把握各概念的真实含义。
新准则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或调整是为了顺应和推行风险导向的需要,在今后新审计准则学习及应用时一定要认真思考新准则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或调整?这样变化或调整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如果大家都能勤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将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新准则学习,进而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