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数据管理与风险防范并行——赋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要素作为资产所展现出的价值日益提升。“十四五”期间,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构建数字规则体系成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商业银行作为储存、处理和使用大量重要数据的金融机构,如何全面规划并充分释放数据要素的生产力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与难点。

 

根据国家发展数字经济战略的整体部署,商业银行纷纷制定出“十四五”时期全面数字化转型目标。2021年,多家商业银行通过数据产品与服务创新,推进企业级架构建设,力求在数字化经营、场景平台建设运营过程中释放数据资产的业务价值。

 

综合运用科学性、系统性的方法有效管理数据资产,可促使商业银行完成数字化变革,构建核心数据竞争力。

 

 

绘制数据全景图

 

 

全方位驱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制定“数据+”战略地图是一种创新且有效的方法。大体可遵循“一个愿景”、“两点聚焦”、“四大赋能”、“六大支柱”的框架,描绘出一幅数据全景图。

 

全景图的绘制可从聚焦数据势能和数据动能着手,使数据赋能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业务、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对数据资产的开发、管理和运营,可以实现数据资产的保值增值。

 

商业银行通常可以围绕数据生态场景、数据交易模式、创新数据金融产品和隐私保护等领域,利用多元化的共享手段,充分唤醒数据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充分为数据赋能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并赢得客户的制胜法宝。“数据+转型、数据+创新、数据+生态、数据+金融”是商业银行数据管理的四大赋能模式。

 

在驱动运营模式、经营决策转型之外,数据还可以推动产品、管理、技术创新。通过构建多场景、多层次的数据生态,商业银行可以催生新的业务模式,为自身发展创造新动能。

 

数据组织、数据文化、数据治理、数字资产、数据合规、数据智商是实现“数据+”战略的六大支柱,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根基。商业银行在六大支柱基础上,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可转变为真正的数据驱动型组织。

 

打通业务与数据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使海量数据发挥价值作用,实现连接业务端“最后一公里”的跨越,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共同的诉求。开展数据资产管理就成为了打通这一环节的有效手段,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十四五”时期国家战略目标提出构建数字规则体系,指引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数据资产目录,规范数据资产标准,梳理与沉淀权威数据资产地图,并且以“可见、易懂、易用”的方式向全行数字化项目与业务人员开放。

 

其次,建立可持续增值的数据资产运营体系,以价值运营为中心,推动数据资产登记与确权,评估数据资产价值,促进数据资产流通,优化数据资产配置。

 

另外,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平台,与商业银行的数据平台、数据服务体系充分打通,使数据资产能够被业务端高效检索与使用,可以形成数据“所见即所用”的中台化能力。

 

在促进数据资产化的要素市场交易与金融模式创新方面,还需要构建行内数据价值评估方法,探索数据资产估值与定价,使决策者掌握数据价值分布。

 

由管控式向服务式转型

 

 

传统数据治理通常存在过程过于繁琐、响应模式缓慢、业务价值不明显等问题,难以与数字化转型的迭代速度相匹配。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商业银行数据管理的思路亟需从管控式转向服务式,升级数据管理理念。

 

以敏捷为中心。数据治理优先级要与业务目标保持一致,即价值优先。以场景为驱动,将治理工作与业务目标紧密衔接,在设定治理目标时考虑可量化、可落地的因素。

 

将数据质量与业务深度融合。利用DataOps等工具,将数据管理自然嵌入到IT开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由事后向事中的转变。

 

此外,还需要考虑业务方面纵向领域专有体系的深度治理。通过组建灵活的敏捷治理团队,促进数据与业务的健康协作关系。

 

防范数字化转型风险需并行

 

 

中国银保监会近期印发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全面贯彻“十四五”规划要求,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指出,将数字化转型相关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阐述了相关各类风险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要求,表明监管对银行保险机构传统风险的特征变化和新型风险因素的积累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加强数据管理的同时,需要特别防范信息科技风险,结合行业变化、技术发展和各类监管指引的出台等背景,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备性和管理能力建设。

 

商业银行还需要从战略高度出发进行风险管控,关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合规热点,及时响应操作风险和外包风险管理的客体变化趋势,防范模型算法风险等新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