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路在何方
乔治·索罗斯宣称,2007年次贷危机是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不仅撼动了华尔街金融巨头的生存根基,也在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掀起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
金融界与会计界之争
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的这场战争始于今年3月。
最先对会计界发难的是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的金融巨头。以花旗、美林、瑞银、AIG(美国国际集团)、百仕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直指公允价值会计,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债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
他们指出,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ABS(资产支持证券)、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CDO(抵押债务债券)等次债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恐慌性抛售持有次债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风潮。这种非理性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债产品的风险暴露,本已脆弱不堪的次债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公允价值会计这种独特的反馈效应,造成了极具破坏性的恶性循环,在次贷危机中推波助澜。
美联储、英国金融服务局、国际货币基金、国际金融协会等也卷入与会计界的论战,要求重新审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呼吁美国会计界认真检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因为在前所未有的危机中,银行和投资者为了给所持资产确定一个合理的价值而焦头烂额。一种普遍看法是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加剧了信贷紧缩。
以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代表的会计界,不甘示弱,奋起反击,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完全是寻找替罪羊的一种伎俩,无非是为了转移公众的视线,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
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在2008年公允价值圆桌会议上指出,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言下之意,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明显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FASB负责技术部主任兼紧急问题任务小组主席卢塞尔·戈登也态度鲜明地回击金融界的指责:公允价值向投资者提供了更加透明的信息。IASB的主席大卫·特迪爵士最近接受《首席财务官》杂志的采访时更是毫不客气地说,金融界只会对公允价值会计横加指责,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
在与金融界的这场战争中,代表信息使用者的财务分析师协会也旗帜鲜明地支持会计界,坚定捍卫公允价值会计,指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及时和高效地让信息使用者了解次贷危机的规模和影响。
揭开次贷危机面纱
事实上,金融界制造了房地产泡沫,并通过不受监管、不透明的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法放大金融资产泡沫,才最终酿成灾难深重的次贷危机。会计界并非次贷危机的罪人,而是揭开次贷危机面纱的功臣。
会计界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时、透明、公开地披露金融资产泡沫,促使金融界、投资者和金融监管当局正视和化解金融资产泡沫。倘若没有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投资者可能永远被掩盖在金融界创设的虚幻泡沫中。
金融界提出的反馈效应理论的逻辑是彻头彻尾的本末倒置。这就像烟草公司带了一个嗜烟如命的病人到医院体检一样。医生通过CT扫描仪发现病人癌细胞扩散,如实告诉了病人。病人陷入恐慌,最终抑郁而死。烟草公司便将病人之死的全部责任归咎于医院和CT扫描仪,并要求从此不得使用扫描仪。
此外,金融界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指责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前两年当美国的楼市和股市一路高歌猛进时,金融界通过次贷和次债赚得盆满钵满,他们从不对公允价值会计说三道四。而当楼市和股市急转直下时,公允价值会计一夜之间成为金融界千夫所指的替罪羔羊。
位居主流尚需磨砺
当然,次贷危机也暴露出美国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FAS157)的一些缺陷。FAS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这个最新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例如因为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
同样地,FAS1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不幸的是,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更为致命的是,当市场巨变和信贷萎缩导致次债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时,FAS157却未能就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差距很大。
AIG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AIG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摩根斯丹利测算的估值损失介于30至130亿美元。在普华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可见,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这也是会计界面对金融界指责时显得底气不足的主要原因。
应当承认,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准则远非完美,但这并不应成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的理由。诚如IASB主席大卫·特迪爵士指出的,退回历史成本会计解决不了金融工具的计量问题。在他看来,公允价值是所有金融工具唯一合适的计量方法。
公允价值会计绝不会因为金融界的指责而夭折。退回历史成本模式将成为会计史上不可饶恕的大倒退。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指责,只会让会计界痛下决心,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和披露要求。完善后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21世纪计量模式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