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夯实公共财政管理基础,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和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是新形势下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确保乡镇财政资金高效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三农”政策,促进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财政资金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不规范 1.预算管理不规范。乡镇财政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和精准,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存在偏离。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未落实,存在资金使用没有规划、使用随意的现象。年度内支出不平衡,前期支出慢,后期突击花钱的现象时有发生。乡镇资金使用缓慢,结余结转资金过大,使用效率和支出真实性存在问题。 2.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不健全。乡镇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审批制度不完善,财务支出审核把关不严。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重要会计核算存在偏差。会计资料及会计凭证管理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受影响。 3.往来款管理不规范。由于乡镇内部控制不健全,致使暂付款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暂付款长期不清理,挂账金额较大,账龄较长,往来对象复杂且不清晰,新上任领导未采取清理清收措施,致使暂付款日益增多,清理难度加大。 (二)乡镇财政机构运行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力量普遍弱化。未设立单独的乡镇财政管理机构,或附属在其他机构中合署办公,财政管理职能弱化。乡镇的财政工作人员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现象普遍存在。乡镇财政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年龄结构偏大、业务能力欠缺,严重影响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效率。 2.领导对财政资金管理工作认识存有偏差。许多乡镇领导对财政资金管理重视不够,不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规范,只注重业务而忽视了监管。组织领导不力、工作主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资金分配,轻使用监管”的现象,缺乏使用财政资金的大局意识。 3.内部控制建设不够规范完善。乡镇内控制度仍未建立健全或执行不到位,乡镇集体决策机制不规范或较随意,大额资金使用存在安全隐患。政府采购存在执行不严格、采购方式选择不恰当,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对合同进行台账管理,合同签订规范性不足。 (三)乡镇财政资金安全监管不到位 1.未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乡镇财政推行公务卡改革力度不够,未严格按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内容使用公务卡结算或公务卡使用不规范。存在随意使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现金超限额存放、备用金未及时归还等问题,现金使用管理不够规范。 2.财务印鉴管理不规范。乡镇财务一人保管全部财务印章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较大资金安全隐患。 3.财务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保障措施不足,未配置保险柜或保险柜使用不规范,有的未将现金等重要物件存放保险箱内,导致现金被盗风险及偷盖印鉴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一)预算管理方面 1.细化预算编制。乡镇一级政府要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科学编制预算,细化预算指标。在县级财政部门下达统一的预算指导意见之后,编制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财政收支预算,严格控制乡镇调整预算。 2.加大预算执行力度。严格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科学安排资金特别是涉农资金的使用。优化支出结构,加快支出进度,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预见的将产生结余的,应及时调整优化方案或提出解决办法,尽可能减少资金冗余。 (二)财务管理方面 1.完善乡镇财政机构与岗位设置。乡镇政府要严格按照规定设立独立会计机构和出纳、会计等专业性岗位,细化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人员保持相对稳定性。 2.规范乡镇支付审批流程。完善财政资金支出审批制度,规范资金支付财务审批权限及流程规定,大额资金支付严格履行“三重一大”审批程序。费用支出必须合法、合规,各项费用报销及专项资金支出必须符合制度要求。 3.加强乡镇往来款管理。严格限制新增暂付款,对年度久远、长期挂账的往来款及时查明原因,形成清理明细,报审批后及时核销。提高强化责任意识,规范往来款会计核算,建立定期对账制度,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清理力度。 4.规范乡镇基础会计工作。乡镇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政策,提高财政基础工作规范化、高效化,严格按《会计法》《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等法规执行。建立科学完善的账务处理体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财务档案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提高乡镇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乡镇出纳、会计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根据岗位的特性合理安排人员,强化财务人员学习培训,培养高素质财政管理人才,同时强化财务人员的资金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制度和机制方面 1.健全乡镇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细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实现人岗匹配。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按要求设置AB岗。严格内控人员的轮换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管的作用。 2.优化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理顺乡镇事权财权关系,优化乡镇收入考核方式,调动乡镇积极性。强化乡镇财力保障,确保乡镇新增刚性支出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增加乡镇财政可用财力自主权,减轻乡镇自筹资金负担。 (四)资金监管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监管机构。加强乡镇领导干部对财政资金使用监管重要性的认识,提升领导监管意识。建立以乡镇党委为主体的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积极开展财政资金的专项监管工作。 2.建立日常监督和专项自查制度。乡镇监管机构要建立日常监督机制,明确监管任务,重点关注项目资金的落实和使用绩效。定期组织专项资金抽查巡查,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重点项目建设要实行全程监管,确保财政资金高效使用。 3.强化财政、审计监管。加强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管力度,发挥各部门的专业优势,加强对乡镇的业务指导和资金监管。对重大项目的建设特别是涉农专项资金要实现全过程监管,做到事前参与、事中追踪、事后审查,切实提高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