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

彭南汀 王习武

公允价值会计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饱受指责,美国证券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采取了允许金融机构不必按当前市价确认金融资产价值,重新分类金融资产以避免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等措施力图缓解金融危机。本文认为,公允价值会计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有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现代市场经济中仍有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基础。但面对金融危机中非公允的市场报价,有必要建立起适应非活跃、非理性市场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并考虑如何实现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和可比。

一、问题的提出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会计因此饱受指责。国际金融协会(IIF)在今年4月份就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进行游说,要求允许银行中止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但那时次贷风暴还未完全肆虐,这一说法未得到认可和支持。随着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等新一轮金融风暴的到来,公允价值会计受到的指责陡然升级,由60多名议员组成的两党联立团体在9月下旬写信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敦促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在10月的一次演讲中也呼吁认真检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9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针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会计》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而应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与此相对应,美国众议院在10月3日通过的第二份救市方案中,专门授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的权利,允许其在极端情况下,将金融产品的分类从公允价值计价、影响损益表的方式,转变到持有至到期、用摊余成本计价,并做减值测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被要求在90天内就以市场为计量(mark-to-market)的会计准则向国会提交相关调查报告,国会有权据此投票决定是否中止该会计准则。

随着美国的行动,欧洲议会和欧盟成员国政府10月15日决定修改欧盟现行会计准则中有关按市值计算资产价值的规定,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必再按当前市价记录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而是将违约风险考虑在内对其资本进行估值。10月16日,日本企业会计标准委员会(ASJB)也决定,放宽金融资产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标准,并预计在2008财政年度内提出修正案。

在金融危机初期极力辩护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也作出承诺,将对目前金融危机中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并于10月匆忙发布了对国际会计准则 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的修订,允许将符合条件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为按摊余成本计价的金融资产,从而避免按公允价值计价;并且该修订生效追溯到2008年7月1日,从而金融机构可用于整个第三季度财务报告。

面对这一系列调整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我们不禁要问,公允价值会计将因为金融危机被中止吗?目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调整是否合适,将给金融危机和公允价值会计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是否需要跟上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步伐呢?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仍然存在

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现代会计目标基本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还反映管理层对交托他的资源的经营管理成果受托责任”。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也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 。

虽然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所谓相关,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即使可靠亦没有决策意义,但比较而言,不同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优先要求不一样,采取的资产计量属性也存在差异。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主要是向所有者报告管理层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资产计量主要用以保护资产的完整性,因此要求会计反映可靠,不偏不倚,并可以验证,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模式,稳健主义的运用也顺理成章。但在决策有用观看来,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提高相关性意味着增强了决策的把握性,因此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既提供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等)并存,尤其推崇按市场报价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是因为在活跃市场中,市场报价是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自主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能反映交易主体的真实意思,具有客观性、易获取等特点,也易得到投资者认可,具有权威性。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后,美国证券委员会时任主席查德·C.布雷登1990年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会计对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应以公允价值会计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之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07号《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115号《对某些债务性及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133号《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等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报表要按照“公允价值”反映金融工具。也就是说,与当前指责甚至否认公允价值会计的态度相反,美国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后总结教训时得到的结论是应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以充分揭示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

公允价值会计之所以能得到运用甚至青睐,这是因为在资本市场高度发展和股权结构日益分散的今天,市场价格成为投资者约束管理层的重要手段之一,或者说,用脚投票,而非用手投票,成为约束手段。公允价值会计虽然增加了财务报告波动,但因价值投资者主要关注企业长期成长,价格投机者主要关注证券短期价格变动,公允价值会计的短期波动能满足投机者的决策需要,其长期“真实公允”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特性也能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要,所以,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成为现代资本市场参与者买卖证券的重要依据。

也就是说,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所以,因金融危机而生的公允价值会计是否会因这次金融危机而被否定,仍然取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需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从这个方面讲,无论采取对金融资产重分类以避免使用公允价值,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都缺乏合理性,一旦危机得到缓解,投资者要求重新采取公允价值会计呼声必然再次高涨。IMF在最新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就本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发展给出了答案, IMF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

三、调整公允价值会计的操作具有合理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国际会计准则39号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均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案进行了排序:第一层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层是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得报价,应采取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这些估值技术包括:参照几乎同样的另一种金融工具当前的市场价值、现金流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也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市场发生突变时,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信心丧失,出现恐慌性“贱卖”资产的时候,市场报价是否仍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优选择?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被迫以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不得不计提大量资产减值,并在资本充足率约束下寻求融资或贱卖资产,这些未实现的“账面损失”进一步粉碎了投资者信心。美国国际集团(AIG)公司持有的信贷违约掉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前总裁称,根据该公司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注册会计师指出其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该公司不得不按市场报价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

在金融危机中,陷于困境的资产卖方处于“甩卖”境况和非理性状态,其交易地位很难与交易对手保持平等,市场报价也类似于资产快速变现时的“清算价格”,不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前提。而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出现市场流动性突然消失现象,许多证券品种交易量大幅萎缩,甚至根本没有买家,这种情况下的市场是不是活跃市场也值得探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指出,公允价值是有序交易(an orderly transaction)中,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卖出资产收到(或清偿债务支付)的价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强调,公允价值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39号指出,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交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2号第52条也指出,“.......有客观证据表明相同金融工具公开交易价格更公允,或采用仅考虑估值技术确定的结果更公允的,不应采用交易价格作为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而应当采取更公允的交易价格或估值结果公允价值”。

也就是说,无论根据会计准则确定公允价值的排序方案,还是依据公允价值的经济内涵,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但由于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尚短,没有遭遇市场报价“非公允”的经历,而且缺乏权威机构对市场状态的统一判断,因安然事件导致审慎会计原则得到空前强调,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被普遍要求采取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所以,美国证券委员会9月30日针对美国财务报告准则157号发布的指导意见,与其说改变了公允价值会计,倒不如说重新解释了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明确了市场报价非公允时,应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也说明,当前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不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涵和运用基础出现了问题,而是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操作出现了问题。因此,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需要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四、关注金融危机中的会计信息质量

在美国证券委员会明年1月份向国会提交相关调查报告,从而国会投票决定是否中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之前,虽然也有要求中止公允价值会计的声音,但目前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调整仍主要停留在公允价值会计的操作层面。这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的操作层面调整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显然将给会计信息质量带来一定影响。

首先是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和可靠。停止根据市场报价确认公允价值,意味着企业要更多地依靠会计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估算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市场报价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易取得投资者认可等特性相比较,如何保证企业估算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相关和可靠也就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新的操作性问题。

其次是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国际会计理事会在修订国际会计准则39号时指出 ,“这些修订是对这些要求的短期措施”,因此,即使不考虑将金融产品从以公允价值计价、影响损益的方式,转变到用摊余成本计价,并做减值测试的方式是否科学,但这种重分类首先会影响企业前后各期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同样,不同企业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估算金融资产,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是否可比的问题。

五、基本结论

危机往往蕴涵变革的机会,公允价值会计甚至整个会计框架体系是否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实现蜕变,尚有待时日证明。但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因此,通过重新分类金融资产或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在危机得到缓解后,必然会遭到投资者的反对。

(二)金融危机是消费者过度债务化、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资本市场过度证券化和金融监管过度自由化等原因造成的,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实践中依据“非公允”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对危机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效应,改进公允价值会计不应否定其科学内涵,而是应建立有效机制,以调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也明确了非活跃市场下或仅考虑估值技术更公允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因此没有必要修订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而且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处于总体健康状态,没有必要启动非正常、非有效市场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的操作机制。

(四)当前针对非活跃市场、非理性市场调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相关、可靠、可比将是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也需要考虑市场回归活跃、有秩序后,如何再次将公允价值确定方式调整为按市场报价。

 

 

【参考文献】

1.IASB,2008:《Reclassification of Financial Assets: Amendments to IAS39 and IFRS7》,http://www.iasb.org.uk.

2.IMF,2008:《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http://www.imf.org.

3.FASB,2006:《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http://www.fasb.org.

4.IASB,2002: 《国际会计准则2002》,中国财经出版社,第738-739页。

5.财政部会计司,2006:《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06-107页。

 

 

(作者单位: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监察审计部/财科所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