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摘要: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改革配套制度的逐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影响,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科研单位;财务影响
前言
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改革配套制度的逐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对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保证财政性资金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实行,各预算单位的资金拨付和使用的方式必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也会随之产生较大改变。在这种背景下,科学事业单位如何充分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不利影响,已经成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概念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将所有的政府性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存放到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的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必须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的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财政部门对各预算单位的经费不再事先预拨,财政资金的使用,由各部门根据细化的预算自主决定,财政部门核对后准予支出,财政资金将由单一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凡纳入支付中心管理的部门和单位,单位的资金使用权限、资金开支渠道、预算定额、资金性质和会计核算权限均不改变。对纳入集中管理的单位,支付中心按照“责权不变、集中支付、分户核算、封闭运行”的办法进行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财政资金支出总体上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根据支付管理需要又分别划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四个支出细项。同时,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了由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的财政直接支付和由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的授权,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的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支付方式。
2 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将直接影响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2.1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国库集中支付有利于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对财政性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改变了过去财政资金分散管理,部门、单位多头开户的混乱局面,能从源头上杜绝财政资金的截留、转移、挤占和挪用。
2.1.2有利于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的体系,由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商,减少了资金滞留时间,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1.3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利于调整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财务管理关系、调整管理机制、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2.2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利影响
2.2.1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的影响
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原则,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限,基本不改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限,同时,还明确规定了基层预算单位在财政资金集中支付中应承担的主要职责。按照单位预算使用财政资金,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负责组织管理本单位的招标投标工作;负责编制用款计划;提出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申请;负责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业务技能标准;根据财政授权支付管理规定,签发支付指令,通知代理银行支付资金。这些新赋予的管理职责,进一步加强了科学事业单位和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责,加重了财务管理任务,致使部分单位不得不重新设置财务工作岗位、增加财务工作人员来完成国库支付的相关工作,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成本。
2.2.2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影响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预算单位根据批准的部门预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分月用款计划是办理财政性资金支付的依据。明确规定单位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同时严格限定了零余额账户的使用范围。这就要求科学事业单位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时,要彻底改变目前科研项目预算基本上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己凭经验估计、不能有效地利用财务信息编制项目预算、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经济合理、小支出、大预算现象时有发生的局面,避免产生科研项目批准后项目预算难以执行的情况。
2.3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科研课题成本核算的影响
科研课题成本核算是科学事业单位实行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科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科研课题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库支付与科研课题成本费用归集之间产生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2.3.1直接成本的归集方面:如人员费用、自加工材料费和本单位内部测试费、协作费用的归集过程中,归集到课题成本的直接费用实际资金却无法支付出去,致使费用的归集与资金的支付发生分离现象,实际课题成本与资金支出不匹配。
2.3.2间接费用的归集方面:如职工福利费的提取、社会保障费及按比例提取的基金,由于未发生实际资金支付,致使按成本核算的课题成本远远大于实际支出数。另外,由于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归集比较繁琐,故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科学事业单位依照测算的综合费用率来计算提取,这一比率基本在5%--10% 之间,提取的管理费在归集到课题成本时,同样不会发生资金的支付活动。
2.3.3由于当前科研项目经费在科研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各类科学事业单位为争取项目需要先期投入部分资金作为启动经费,一旦项目申请成功,资金到位后,先期垫付的启动经费将很难归垫。
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科研课题成本核算的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期间费用归集过程中,都会发生只有成本费用的归集而无实际资金支出的情况,也就是说在课题成本核算的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费用的归集与资金支付分离的现象。由于科研项目费用的归集与资金支付不匹配,导致出现了按全成本核算的科研课题经费结余较小或者为零,但年终结余资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较大的情况。
另外,由于国库支付的科研项目经费不能支付人员工资、分摊费用等,容易导致出现课题组之间互相议价置换(1元横向科研经费兑换1.2元或更多的财政拨款)的现象,更有甚者会发生在几个单位之间互相转拨财政经费,套取财政资金的情况。
2.4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的影响
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简单,国库集中支付引起的财政资金流入、流出的变化,无法在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中体现出来。随着科学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支出的多样化,现有的科目已不能满足核算的需要,要求对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支出等相关科目应按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的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设置明细科目,以保证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协调一致。
2.5国库集中支付对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的影响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后,科学事业单位首先必须要使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进行用款计划、支付申请、年终结余资金上报、查询等各项管理工作。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要逐步实现财政、预算单位、国库和代理银行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预算单位申请用款和打印凭证、财政审核支付和账务处理、代理银行核对拨款凭证信息等业务均通过网络化管理来实现。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了国库集中支付的进度,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流程。
不可否认,国库集中支付对于财政资金减少中间拨款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财政资金使用风险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但对于预算单位来说,对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3 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措施
3.1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
科学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将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纳入单位内控制度建设之中,建立和完善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相关内控制度。科学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制定和完善符合国家国库集中支付法规、适合单位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建立对国库支付业务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注重责任牵制,在机构设置与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规定责任的惩处及奖励措施。
3.2财务管理要在核算和反映的基础上加强管理职能
财务管理的职能要从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综合管理型转变,要立足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借助支付中心的监督职能,实现会计核算与预算执行相结合、单位的财务管理和支付中心的会计核算相结合。
3.3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
科学事业单位应在准确把握科研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历年财务数据,充分预测预算年度实际情况,为合理编制预算提供科学依据。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的重点是科研项目预算,甚至单位预算的质量也取决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科研项目预算要实事求是的根据项目实施需要计算项目成本,编制项目预算。
在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的基础上严肃认真地执行预算。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督促和监督单位各项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财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保证资金安全的运行机制,树立科学理财观念,以预算促项目,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3.4进一步明确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范围
财政性资金除项目经费外,一般也只是对人员支出及公用支出进行大的分类,一般认为为了便于操作、核算及监督等,可确定水费、电费、煤气费、修缮费、工资等涉及面较小的支出使用财政性资金。但对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看,因为科学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来源的根据是单位的公共产品性质,而不是行政特性,因此财务管理应当明确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限定在事业性支出,更能体现财政资金的用途。
3.5提高会计电算化信息水平
国库集中支付对信息网络建设的要求比较高,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的技术保障,单位办理的授权支付业务要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审核完成,使得财政资金支付全过程和单位的各项支付活动都处于计算机系统的动态监控之下。财务管理部门要通过计算机硬件配置、网络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加强,提高单位财务电算化管理水平,以现代化系统解放人力、提高效率、深化管理,来支持实现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网络化管理和电子化操作的客观要求。
总之,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彻底打破了原来的财政资金管理格局,这是财政管理模式的创新,作为以财政拨款为主的科学事业单位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财库[2001]24号.
[2]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财库[2002]28号.
[3]陈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强化财务管理的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