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问题研究—公允价值在美国金融危机中失灵了吗?

陈 华 张 倩



眼下金融海啸正在疯狂地吞噬着华尔街,也在猛烈地撞击着全球会计人的心。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l57)提及的“公允价值”,缘何为人诟病,在华尔街掀起轩然大波?它是危机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华尔街银行家们选择的一只代罪羔羊? “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缘起:华尔街“计量门”

 

眼下金融海啸正在疯狂地吞噬着华尔街,也在猛烈地撞击着全球会计人的心。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一场风暴在会计领域悄然掀起。

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曾经享受过公允价值带来的快乐,如今却谈虎色变。他们表示,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又使公司报表过于“难看”,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更有甚者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的规定是造成次贷危机的元凶之一。这一声音瞬即得到了一些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的响应,于是他们联合向政府施压,要求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改回成本计价法,以稳定人心。

2008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ttee,以下简称SEC)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8日,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立刻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金融业巨头也在游说政府,希望采取类似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 国际会计准则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然而,舆论并未一边倒。以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派坚持认为,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公允价值才是最能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计量方法,尤其适用于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反驳说,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仅没有火上浇油,反而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清了真相。1

那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以下简称SFASl57)所提到的“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呢? “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

二、公允价值理论述评

会计的核心是计量,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会计发展史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一部会计计量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史。会计计量的关键是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核心则是计量属性的选择。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公认计量属性,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公允价值内涵的研究

按照规范对象的不同,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种:

1.从资产角度上的定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以下简称FASB)在SFASl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

2.从资产和负债角度上的定义。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NO.7,以下简称SFAC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定义公允价值为“在自愿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以下简称IASB)在第32号准则《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

公允价值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的一种计量属性,但对于公允价值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计量属性,却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公允价值是一项单独计量属性。葛家澎2(2001)提出判断一项计量属性是否是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其标准在于必须能够用于初始计量,公允价值能够用来进行初始计量,因此,公允价值完全有资格作为一项单独的计量属性。2.公允价值是一项复合计量属性。FASB在SFAC7(2000)《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信息与现值》中指出:若无反证,历史成本可以是(过去的)公允价值,但在原始交易时日,交易成本总是按当时市价计量的,在会计报表时日(或入账后的任何时日),公允价值不再是原始交易价格,而是按报表时日的市价重新计量。常勋3(2004)认为,“公允价值决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对把公允价值视为计量属性并不是持有异议,而是认为,它不会与各种计量属性不相联系,或者说,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一种复合(或综合)的计量属性”。谢诗芬和戴子礼(2005)、陈矜(2003)、王建成和胡振国(2007)等国内大部分学者也持相同观点。3.公允价值不应作为计量属性。陈炳辉、任世弛4(2005)认为,从计量属性必须内在于资产、是资产自身的某种特征这一要求看,如果公允价值要作为一种资产计量属性而存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指一种评判标准;如果公允价值指的是一种评判标准,那么它就不能成为资产计量属性。陈敏5 (2005)指出,由于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定义、定位上的矛盾,能否将其纳入财务会计体系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领域应用问题研究

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相关性的论证上,研究以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出台为分水岭。在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出台之后,大量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文献开始集中于金融工具。为去除截面样本差异的影响,研究多选取银行为样本。银行在经营上具有同质性,且具有大致类似的投资行为。Mary E.Barth6(1994)以银行为样本选取了1971年至199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而历史成本相对于公允价值不具备增量的解释能力。Barth、Beaver和Landsman7(1995)检验了美国银行统计年鉴中1992年和1993年银行的数据,样本银行占到了美国所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和总存款的90%。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股价确实会反映银行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商业银行的健康状况越差,投资者对银行贷款定的权重越低;在披露公允价值的五种主要资产和负债中的三种,尤其是贷款,公允价值对股价的解释能力显著优于历史成本。Eccher et al.8(1996)选择了美国136家银行1992年和1993年的数据,考查了证券投资、贷款、长期债务、存款和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发现前三者的公允价值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均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加入法定资本作为亚变量,发现对于法定资本比较低的银行,贷款的公允价值与账面值之差的解释能力较低,表明财务状况越差,市场越不信任其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

长期以来我国准则没有要求采用公允价值,对其应用研究主要体现为针对我国具体环境之下的公允价值应用的设想。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在我国取得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以下困难:

(1)缺乏取得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2)缺乏对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监管和制约;

(3)缺乏与公允价值应用相一致的制度环境。

针对这些情况,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应当根据市场的发育程度,在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进行适当的限制,针对具体准则的研究成果包括:

(1)建议我国在养老金会计中使用无需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设定提存计划,而放弃需要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设定受益计划(朱康平,2004);

(2)建议在合并会计中采用以购买法为主导、有条件采用权益结合法的二元体制(黄世忠,2004);

(3)建议我国在资产减值会计中不要引入以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而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范围严格限制在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上(黄世忠,2005)。

三、公允价值及SFASl57产生的前世今生

会计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因经济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近30多年来,世界经济处于激烈变革时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就是源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9。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以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1972年12月与1973年2月的两次美元危机使美元被迫贬值,经过风风雨雨二十八年的固定汇率制终于瓦解,被浮动汇率制所代替。同时,自80年代以来,以自由竞争和金融自由化为基调的金融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纷纷放宽或取消对利率的管制。汇率和利率双放开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利率以及证券价格发生了难以预计的波动,使得企业和投资者开始广泛地寻求某种可以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客观上促成了第二代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不是已发生的交易,其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主要面向过去,计量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根本无法胜任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另一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爆发了大量的金融机构破产案件,由此引发的信贷与储蓄危机以及广大社会公众对美国银行体系可靠性的担心,使许多人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有用性产生了怀疑,因为人们发现,许多破产之后的金融机构出现了负的经济净值,但是,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他们对外披露的、超出资本管制要求的资产净值仍然为正。

与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面向现在和未来。于是,人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让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早地获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财务困境,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此,1990年9月,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之后,经SEC、FASB、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以下简称AICPA)以及“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协商,决定由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以下简称IASC)于1991年亦开始发布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的会计准则10。尔后,伴随着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公允价值成为其唯一能够被正式认可的计量属性。截至2004年12月底,FASB共发布了153份财务会计准则,其中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就有60个。

然而,30多年来,公允价值的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因此,世界各国在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上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尽管公允价值会计的推行得到了主导国际会计准则方向的主要准则制定机构的大力支持,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

在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公允价值的计量争议最大。在SFASl57颁布之前,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以下简称GAAP)中存在着关于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同时,在GAAP中应用公允价值定义的指南相当有限,并且散布于多个不同的会计公告中。指南之间的差异产生了应用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难度11。如何能尽量客观地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就成了公允价值会计中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SFASl57应运而生。

四、公允价值: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代罪羔羊

次贷危机爆发后,会计准则饱受质疑。那么,第157号会计准则提及的“公允价值”,为何为人诟病,在华尔街掀起轩然大波?

(一)“公允价值”缘何为人诟病

公允价值准则,亦称按市值计价,是指金融机构应根据当时同一金融产品或相似产品的市场价格作为金融资产的估值入账。根据GAAP的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每季度都用公允价值评估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下降则必须在财报中进行披露。

按照SFASl57的规定,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第二层为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另一方面,它规定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优先级原则—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层、第三层判断。

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露出端倪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美国抵押支持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以下简称MBS)、债务抵押证券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以下简称GDO)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据惠誉(Fitch Ratings)统计,截至2007年底,欧美数家大型银行平均来说,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达到总资产的一半。12

减计资产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的运转,如信用等级下降、借贷成本抬升、担保金不够充足等等。因此,每当财报公布巨额减计前后,金融机构都会传出以各种形式融资的消息。雷曼就在其二季度财报出炉之际不得不融资60亿美元自救。

实际上,此次危机中,一些种类的资产已没有市场可以作为计量参考了,如花旗(Citigroup)、瑞银(UBS)等投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Auction-Rate Securities,下称ARS), ARS市场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300亿美元,而2月至今这个市场已根本不具备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抵押类证券从157号准则适用的第一层直跌到第三层,而在第三层的估值世界中,是没有什么价值能得到公认的。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坚持下,金融机构不得不根据市场上的“挥泪甩卖价”作为手中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以下简称AIG)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AIG前总裁罗伯特·威勒姆斯塔德称,根据AIG内部的估值模型,这类金融衍生产品的损失约9亿美元,但在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其对信用违约互换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后,AIG不得不确认了110亿美元的损失。13

结果,便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亏损、撇账、评级下调、更多坏账等接踵而来,直至金融机构无以为继,直至破产为止。

而资产规模巨大的金融机构破产牵连广泛,市场上迅即出现了交易对手风险,其自身直接损失尚在其次,它所引发的互不信任乃至信贷紧缩立即牵连一连串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其后更席卷欧洲和全球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众多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全面冰封,“以市值计价”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故只有将资产价值降至零,形成又一波恶浪。14

于是,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将矛头指向美国会计准则,认为公允价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

(二)公允价值;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代罪羔羊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那些反对者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的内在动机说起。

1.银行家层面原因分析

美国上市公司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公布时间临近,金融机构是否执行并如何按市场来计量资产负债表上的各项资产,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命运走向,即是否步入他们所说的“恶性循环圈”。无疑,若按原来的会计准则,他们将继续减计资产,步入恶性循环。而如果按非公允价值的传统会计准则,即使市场情况不乐观,银行持有的某些资产价值已大打折扣,财务报表上也不会迅速即时地反映出来。因此,为避免厄运,美国银行家们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想出更改会计准则的主意。

2.国会议员层面原因分析

时至9月,雷曼、美林、AIG等等金融巨头纷纷告急,而金融巨头和美国政界的紧密关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损失在金融界,痛则在美国政界自上而下的蔓延。这就如美国一家商学院院长所说:“美国政府已经被深深卷入了金融系统中”。于是,市场中的一切都成为了政客们攻击的目标,会计准则没能幸免。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其次,议员们热衷于更改会计准则的另一原因是,让纳税人感觉救援方案实际不会花费那么高昂的代价,以获得纳税人的支持。正如中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发国际资产评估公司董事长王诚军所说,“美国国会就7000亿美元经济救助计划激烈讨论时,相当一部分国会议员表示,放松公允价值规则,将允许银行对那些可能在信贷市场危机过后仍具有价值的证券减少账面损失的计量。他们认为这将有助于帮助纳税人减少数十亿美元计的求助成本”。

在此,暂且不谈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是真实反映市场信息还是推波助澜。倘如公允价值真的如质疑者们所说存在放大效应,那些银行家们为何在经济繁荣时,只顾享受公允价值助推金融泡沫所带来的快乐,不提公允价值非真实反映呢?

结合上述分析,那些反对者更多地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及命运寻找出路,公允价值只是华尔街银行家们选择的一只代罪羔羊。

五、“公允价值”未来走向前瞻

2008年9月30日,SEC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原则,并没有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但是指出,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SEC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以及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说明第157号准则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宽了;同时也反映出SEC和FASB并没有完全屈从金融界的压力,抵制了完全停止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压力。

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美国参众两院在10月4日刚刚表决通过的救援法案中,赋予了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SEC在未来90天内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

2008年10月7日,SEC再发表声明,指将根据救市法案的要求,联同联储局和财政部就“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报告将于2009年1月2日前完成。如此看来,SEC的意向是报告完成之前继续执行该会计准则,主观上并不倾向停止执行“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

但在欧洲联合救市方案已经决定停止执行“以市值计价”以后,SEC能否抵住压力,捍卫其初衷呢?毕竟,美国在政府入股金融机构上面是追随欧洲的,如果在“以市值计价”上面不跟随,将置美国企业于相对不利的境地。另一方面,倘若2009年1月在SEC的调查报告提交之时,金融界的严峻形势没能得到缓解,是否会有更多的政客倒向“终止派”?倘若更多政客倒向“终止派”,SEC能否依然抵住压力呢?

正如巴内特所说,“尽管很多人很乐观—因为FASB是一个独立机构,能够保证会计准则制定和修改的独立性—但是别忘了,FASB还是要在SEC的监管之下。所以未来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汪靖中,“华尔街‘计量门’”[N].《中国会计报》,2008-10-23

2.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3-6

3.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4(AI):3-4

4.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J].2005(1):72-76

5.陈敏,“公允价值的本质及其理论缺陷浅探”[J].《财会月刊》.2005(10):5-6

6.Barth, M.E.,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 The Accounting Reviews, Vol.69, No.1, 1994(1).

7. Barth, M. E. ,W. R. Landsman and J. M. Wahlen. 1995.Fair value accounting: effects on banks' earnings volatility, regulatory capital, and value of contractual cash flows.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19: 577-605.

8. Eeeher, E. Ramesh, K, and s.Thiagarajan, Fair Value Disclosures by Bank Holding Compani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Vol.22, P79-117, 1996

9.陆宇建、张继袖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2):18-19

10.劳秦汉,“对公允价值的再透视”[J].《四川会计》,2003(4):5

11.洪亮,“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SFAS157的见解及借鉴”[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6):19

12.旷野,“华尔街‘会计门’直指公允价值计价标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0-15

13陈正红,“公允价值: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代罪羔羊?”[N].《中国日报》,2008-9-23

14.戴道华,“‘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将何去何从?”[N].《第一财经日报》,2008-10-20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财税金融研究所/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