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利益相关者财务披露监管机制研究

http://www.crifs.org.cn 2008年7月14日 吕杰
财务披露监管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对财务信息披露进行的监督与管理。就财务信息披露而言, 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披露, 而在于披露的范围、数量、质量和披露的时间。从现实经济活动来看, 无论是公司违法乱纪, 还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实施“逆向选择”, 其本原都是由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信息不对称。财务信息的不对称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含: 一是数量上的不对称, 即利益相关者应当获得的信息没有被获得; 二是质量上的不对称, 即利益相关者获得的是不真实、不相关的信息; 三是时间上的不对称, 即利益相关者没有及时获得应当及时获得的信息。因此, 有必要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念, 利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制衡监督, 以保证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公司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的观念起源于20 世纪初美国的实务界。当时, 鉴于企业引发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以及由此在民众中所产生的不满情绪不断高涨, 一些明智的企业领导人员开始对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给予全面的关注。1929 通用电器公司的一位杨氏( Owen D.Young) 经理在他的演说中指出, 不仅股东, 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 而公司的经理们有义务保护这种利益。玛格丽特.M.布莱尔强烈主张应当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到公司治理当中去。波特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他认为,应鼓励长期职工所有权, 鼓励公司董事会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应该给予主要顾客、供货商、职工代表在董事会的发言权。斯坦福研究所的瑞安曼, 普费弗和萨兰西克等提出,“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费里曼、鲍伊、古德帕斯特等则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强调利益相关者在企业战略分析、规划和实施中的作用。米七尔、伍德、唐纳森等则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指出“公司和利益相关者的利害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应该动态看待利益相关者”。


(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


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应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和公司战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公司治理中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重大意义: 首先,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内部制衡的实现, 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其次,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有利于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形成有效保护, 激励他们为公司长远绩效的提高而努力; 再次, 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实现。另外, 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还可以体现在能够推动公司经济民主, 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因此,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成为必然。


( 二) 财务披露监管理论


早期的财务披露监管理论是基于公共利益观而形成的, 列夫威奇( 1980) 认为财务披露监管的理由为: 管理当局会独占信息而不对外披露; 投资者是幼稚的, 缺乏对会计数据的理解; 投资者不能分辨会计盈余的变动是否由于会计方法的改变; 会计信息是不同计量属性的混合; 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过多, 使会计数据含义不清; 由于会计选择和估计的使用, 会计数据缺乏客观性。因此有必要实施统一的财务披露制度和财务监管。后来, 在接受了有效市场假说后, 随着对财务信息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一些人提出了市场失灵来解释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监管。财务信息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性使得财务信息供给不足, 财务信息市场化交易将不能缓解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甚至会导致选择性财务信息商品供给, 使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加剧, 造成部分投资者退出资本市场萎缩, 资源配置功能下降甚至是市场关闭, 所以为了公共利益有必要进行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监管。目前利益集团论出现后, 也被用来解释财务信息披露监管。司哥特( 2000) 认为利益集团论比公共利益论能更好地说明监管现实, 预测未来监管实践。司哥特指出“财务报告的编制都体现了各大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这个特征是以冲突为基础的利益集团理论相一致的。” 他认为,“因为无法知道如何计算出相互冲突的信息使用者———投资者和管理者所需信息的最佳均衡点, 而这个均衡点恰是管制的公共利益论所要求的, 所以会计准则的选择应当看成是各利益集团冲突的过程。”


(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财务披露监管研究中的应用


西方国家在财务披露监管的研究方面, 运用的主流理论仍然是委托代理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运用尚未引起重视。至于如何根据企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结构特征,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披露监管体制,则尚未见探讨。


西方国家近年来爆发了一系列财务丑闻(如安然、世界通信、世通)等, 表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和委托代理理论指导下的财务披露监管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有必要用一种新的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环境的公司治理理论即利益相关者理论来代替原有的委托代理理论, 以对财务披露监管进行研究, 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财务披露监管理论, 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 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 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方面的应用


在2000 年以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将该理论与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进行比较,比较的侧重点是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崔之元(1996)从美国29 个州修改公司法要求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这一事实, 提出了这是对“私有制逻辑的突破”;周其仁( 1996) 提出“企业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别市场合约”, 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提供了支持; 方竹兰( 1997) 提出了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是一个趋势。此外, 杨瑞龙( 1997) 周业安( 1998) 等都对此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处于研究初期, 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财务披露监管问题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


2000 年以来, 国内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研究, 把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推进到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治理运作模式研究的层面, 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杨瑞龙( 2001) 认为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 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 促使他们长期合作, 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王化成( 2001) 也认为我国应该走多边治理或共同治理之路, 并提出了参与共同治理的人员应该符合的三个方面的标准。李维安( 2000) 指出, 公司治理不仅仅是静态的治理结构, 还包括动态的治理运作。他建议从制定指导公司治理实务的基本准则———公司治理原则入手, 来建立与完善中国的公司治理。2001 年, 由李维安教授主持起草了《中国公司治理原则》( 草案) , 该草案单设一章对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保护作出具体规范。提出中国公司必须构筑以股东、经营者、职工、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社区等利害相关者为主体的共同治理机制, 保证各利害相关者作为平等的权利主体享受平等待遇,并设计了一套系统的保护各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治理原则和治理机制。该项研究对我国公司治理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在2002 年初出台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六章也专门规定了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从制度层面为上市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奠定了基础。最近的研究则把利益相关者理论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即不是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等量齐观”, 而是在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治理”, 如贾生华、陈宏辉( 2002) , 吴玲、陈维政( 2003) 等。


( 二) 财务披露监管理论


我国学者在研究财务披露监管方面主要应用的是集团利益论。刘峰在评论我国准则制定中的缺陷时也指出, 其中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游说不足”, 实质上也就是指各利益集团参与不足, 其理论基点就是利益集团论。近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当中, 利益集团论的公共选择理论和寻租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寻租的定义及其应用( 雷光勇等, 2001) ; 会计寻租的行为方式( 李征, 2000; 吕博,2000; 颜敏等, 2004 ) ; 国内产生会计寻租动因( 林钟高等, 2001) ,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会计寻租的动因( 林钟高等, 2001) 。因为会计准则是具有经济后果的, 所以会计准则制定存在公共领域———“公共租”, 各方利益集团都有动力去攫取这个公共租, 实现最有利于自己的资源分配格局和财富的非生产性转移。为了均衡各方利益就必须有效地实施管制, 会计管制的出现使得会计寻租由可能变成了现实。会计寻租的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促使对自己有利的会计准则出台;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会计数据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目标; 利用准则方面的漏洞钻空子等等。会计寻租的动因主要是利益驱使和制度惯性, 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市场环境中, 经济处于转型期, 相应的会计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新的市场秩序还有待完善,公允价值无法取得, 客观上留下了会计寻租的空间: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双轨运行, 使得那些混合性质的企业或是跨行业的企业能够利用会计规范之间的差异所形成的政策空间进行寻租;实质性管制的刚性约束( 如上市必须满足3 年盈利) 使得上市资格与配股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也促成了我国会计寻租出现。


事实上, 基于公共利益论和集团利益论所研究的财务披露监管机制都是利益相关者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公共利益论研究的监管主体主要是政府等管理部门, 而集团利益论所研究的监管主体主要是各大利益集团, 如股东和经营管理者等。而基于公共利益论所研究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实质上也是各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用公共权力( 如证券监管) 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结果。


( 三)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财务披露监管中的应用


伴随着公司治理中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进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被引入财务披露监管的研究, 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王竹泉( 2003)把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会计行为分析的框架, 指出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对待会计信息的态度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每一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都和会计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自利的本性使他们都有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而谋取私利的动机, 在条件具备时, 这种动机就会转化为实际的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另一方面, 各类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关系, 因此,一部分利益相关者通过操纵会计信息而获利必然导致其他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损失, 为了防止或减少这种损失, 可能遭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就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进行监督。因此, 必须建立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进行会计监督的体制。同年, 他通过考察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形成和变迁的基本逻辑,指出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即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具有状态依存的特征, 对应企业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分布状态, 与之相适应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 系统地探讨了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构造原理, 分别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探讨了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自然构造和人为构造, 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财务披露监管领域的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利益相关者结构特征的定量描述、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监管分工及监管模式、财务披露监管体制和监管模式的转型条件和路径选择等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李维安:《改革实践的呼唤: 中国公司治理的原则》,《中国改革》2000 年第10 期.


[ 2] 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中国工业经济》1998 年第1 期.


[ 3] 杨瑞龙、周业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年版.


[ 4] 马连福:《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初探》,《南开经济研究》2002 年第2 期.


[ 5] 李维安:《公司治理理论与实务前沿》,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版.


[ 6] 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 年第5 期.


[ 7] 吴玲、陈维政:《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实施分类管理的定量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 年第6 期.


[ 8] 王竹泉:《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会计监督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版.


文章来源:财会通讯 (责任编辑: 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