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综合状况的模糊评判法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财务状况、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的财务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从内部挖掘潜力,扬长避短,有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企业理财目标,也可以帮助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合理地实施投资决策。无论是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还是政府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予以高度的重视。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全方位了解企业经营理财状况,并藉以对其经济效益的优劣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单一的任何一项财务指标的分析,都只是片面的和零星的。这时,必须采用适当的标准进行相互关联的分析,即财务综合分析。
一、传统分析方法综述企业财务综合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沃尔评分法、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法等等。以下对几种主要的方法作一简述: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该方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经理创造并成功应用的。它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将其分解为若干财务分指标,通过分析各分指标变动对核心指标的影响来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变动原因。有关主要指标之间关系如下: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该指标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不受行业限制,在国际上的企业综合评价中使用率极高。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排序中,该指标居于首位。但是,这一方法的指标设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偏重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角度,评价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如对负债问题,只强调财务杠杆积极的一面,未考虑其不利的一面,即风险因素。2、沃尔评分法。该方法是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他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自有资金周转率等七项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分别给定其所占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指标的得分,最后求出总分,据此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企业只能看出自身变化却难以评价其在市场竞争中优劣地位的不足,且范围涉及到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几个方面,也确实在实践中被应用,影响深远。其不足之处是指标的涉及面不够全面,而且在计算单项指标得分时采用线性关系,一旦某项指标异常时,会对总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除上述方法之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机构提出过种种方法、模型,对我国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的确有很好的参考意义,有的更是具有权威性和指令性。
二、模糊评判法的依据与原理1、企业财务综合状况分析的特点及评判指标设置笔者以为,对企业财务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二,指标要素齐全适当;第三,主辅指标功能匹配;第四,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具体来说,可将企业财务综合状况的评判指标分解为定性的和定量的一级指标,而定量指标又可分解为偿债能力状况、营运能力状况、盈利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四个方面的二级指标,定性指标则分解为管理层素质、基础管理水平等二级指标。此外,可将定量的二级指标进一步分解为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若干三级指标。而定性指标的重要性相对稍差,此处不再细分(详见表1)。作为本体系中定量指标的最次一级即第三级指标,虽然对单一独立指标的计算是比较精确的,但就其独立的评价而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不同人士的评价也不相同。例如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国际上通常认为其下限为100%,有的认为等于200%较为合适。作为短期债权人,自然希望它越高越好。而作为企业经营者,这一指标过高,意味着企业的闲置资金持有量过多,增加机会成本,降低获利能力。此外,还有部分指标虽然也有一些参考标准,但毕竟只是作为参考,更多的指标就连相对一致的参考标准都没有。所以,涉及到某一指标的优劣等级问题,不同利益主体会有不同的评价,其等级是相对而言的。同理,对第二级指标的评价也是相对而言的。而作为定性指标,如管理层素质等,更难有精确的计算和统一的评价标准,其评价更是相对而言的。总之,笔者以为,企业财务状况的各因素及其综合评价都是相对而言的,其本身没有精确定义的判别准则。或者说,它们具有“亦此亦彼”的模糊性。而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法正是研究这种模糊现象的较为恰当的定量方法。尤其是因为决定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直接、真实反映处于不同层次的诸多因素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采用多级模型的模糊评价法予以评判。具体做法是:首先,请有关专家、投资者等人士分别对各层面上的各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对最次一级的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四个等级,在此基础上作出第一级评判。然后,再由远到近,逐级进行评判,得出最终评判结果。2、模糊评判法的评判原理设因素集为u={u1,u2,⋯,un},评判集为v={v1,v2,⋯,vm}。对单个因素ui进行评判,即可得到v上的模糊集{ri1,ri2,⋯,rim},并由此组成评判矩阵r11r12⋯r1mR=r21r12⋯r1m⋯⋯⋯⋯rn1rn2⋯rnm式中:i=1,2,⋯,n;j=1,2,⋯,m;rij∈[0,1];rij=1又设各因素的权重为A=(a1,a2,⋯,an),则评判结果为:B=A·R=(b1,b2,⋯,bm)式中:ai≥0;ai=1;bj=(airij)。根据有关定理,在实际计算中,可采用实数加乘运算来代替上式中的“、”(取大、取小)运算。其结果仍是模糊集(F集),且运算结果更为精细。即采用以下公式计算:bj=ai·rij将此结果看成是其上一层次(左一层次)中各因素(指标)的单因素评判,同时给这些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A’,则可进行第二级的综合评判。即C=A’·R’=A’·[B1,B2,⋯,Bk]-1式中:k表示其上一层次中因素(指标)的个数。同理,可继续进行第三级或更多级的综合评判。最终,即可得出对某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
三、模糊评判法的实例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方法的应用,现举例予以说明。1、评判准备设评判集为V={很好,好,一般,差},邀请适当比例的有关专家、经营者、债权人、投资者、政府人士等对某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判。首先,由评估人士对一、二、三级指标分别赋予了相应的带有普遍性的权重A;然后,由这些人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最次一级指标分别进行评判,得出各评判等级下对应的模糊集R(比重)。经过整理,各级指标的权重及对单因素的评判结果如下(表1):表1某企业财务状况指标的有关权重及单因素评判表2、评判计算(1)第一级评判根据表1的数据,对二级指标中的“偿债能力状况”进行评判,得0.40.50.10B1=A1·R1=(0.350.250.250.15)·0.30.60.10=(0.320.540.1150.025)0.30.50.10.10.20.60.20同理,可得定量指标的其他三个指标的评判结果(B2、B3、B4)。归纳如下表:表2二级定量指标的评判结果表学术之2)第二级评判根据表2结果,将B1、B2、B3、B4看成是对“偿债能力状况”、“营运能力状况”等四个指标的单因素评判,则可对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结果为:0.320.540.1150.025C1=A1’·R1’=A1’·[B1,B2,B3,B4]-1=(0.220.180.420.18)·0.210.560.2300.240.530.220.010.3650.360.250.025=(0.2750.5070.2040.014)同理,可对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结果为:0.50.30.20C2=A2’·R2’=(0.30.30.250.15)·0.30.4(3)第三级评判与前述方法一样,可得出最终对该企业财务状况的D=A”·R”=A”·[C1,C2]-1=(0.80.2)·0.3450.3950.2150.045=(0.2890.4850.2060.020)3、评判结论该结果表明,这类评估人员对该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判结论为:“很好”的占28.9%,“好”的占48.5%,“一般”的占20.6%,“差”的占2.0%。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最后的结论为:“好”。四、模糊评判法的有关说明在实际评估中,定性指标的第二级指标也可包含更丰富的指标,或进一步细分为第三级指标甚至更多级。此外,原来定量指标的第三级还可以包含更丰富的指标。应该说,指标越多越细,对财务状况的综合评判就越客观、越准确。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仍有一个难以操作的地方,那就是对前述参加评估的人士的选择,难免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这些人士对各权重的选择及单因素的评判,又直接影响了对企业财务综合状况的评判。所以,为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可尽量多邀请更具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人士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