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定位

对外经贸财会2001.8

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定位

首都经贸大学 吴少平 北京化工大学 李小燕

为促进实现国有企业3年脱困目标,国家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政策,如银行降息、债转股、技术改造贴息贷款、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国有企业扭亏已见成效,亏损局面基本缓解,但下一步任务仍很艰巨。据有关统计资料,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 1997年底亏损 6 599户,到 1999年底仍有3 195户继续亏损; 1999年国有工业企业亏损尽管比上年有所下降,但累计亏损仍达到951.4亿元,占盈利企业盈利额的46. 8%。到2000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亏损615.8亿元,比上年减少26. 7%。在宏观政策为企业提供良好经营环境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在微观上公司治理结构不能确保公司运营的高效率、不能正确处理好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不能克服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公司运营可能出现的代理问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正确确立财务管理目标是扭亏增效的关键。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出发,探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如何定位。

一、财务管理目标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一)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演进过程来看

建国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几经变迁,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3级负责制,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目标也依次定位为总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尽管以上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着某些缺陷,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但作为特定时期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环境的产物,在某一时期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从国外公司治理模式看

美国为法人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与该模式相适应,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日本则是以主银行、相互持股、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为主要内容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重视除股东以外其他相关者诸如:员工、债权人、政府等的利益。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下,理财主体为相关者组成的利益联合体,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目标是理财主体从事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因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公司治理结构制约和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变迁,财务管理目标也应做相应调整或改变,只有与公司治理结构保持良好适应状态的财务管理目标,才是最合理的理财目标。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现状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合理定位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依据公司法的规定构建的。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代表所有者负责决策和监督;经理层负责经营管理日常事务。在实践过程中,这种治理结构普遍存在“代理人缺位”问题,所有者缺乏对经理行为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十分严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世界上通常有两种解决模式:一是由企业的股东构成董事会,由董事会在经理市场上挑选、任命企业的经理人员,政府按其所控制的股份,通过委派董事来影响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监督企业的运行。这就是所谓的欧美模式。另一种是以银行为主的大股东们对企业实施监督和控制,这种模式称为德日模式。因为在德国和日本,银行通常就是企业的大股东,银行同时具有股东、主要贷款人和开户银行3种身份。这两种模式在我国企业所处的特殊现实条件下均行不通。一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还不成熟,在我国目前的干部体制下,大型国有企业董事仍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组织部门委派和考核,国家所有制派生的政府代理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内较难改变,因而不可能完全消除行政干预。二是目前我国居民投资偏向于储蓄,全国城乡储蓄金额达 60 000多亿元,规模十分庞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如:降低存款利率、放长假、开征利息税成效不大,于是有人提出银行持股的构想,以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并达到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国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大部分人为风险厌恶型,另外金融体系尚待完善,不良债权亟待清理。国家统计局最近的统计资料显示,部分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率已明显高于警戒线,自有资本充足率过低,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倘若我国也仿效日德模式,在法律上允许银行持有工商法人企业的股份,银行将会出现挤兑现象。最近土耳其爆发的金融危机可谓前车之鉴。因此,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现状决定财务管理目标不可能脱离考核目标而独立存在,银行也不可能拥有企业决策权,对财务管理目标产生重大影响。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控制者制定的,利益相关者如雇员、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会等若不能控制企业,相关者就不可能决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只能影响目标的实现程度。换句话说,控制者不可能把相关者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上来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于上级考核指标关系到领导人的升迁,于是其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企业的理财目标。1997年下半年,王化成教授对华北地区60户企业的一项调查表明, 83%的企业管理者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只有32%的企业以此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却有55 %的企业选择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究其原因是国有企业迫于上级的压力,而其他所有制企业源于所有者的压力。因此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切合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为在保证企业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盈利能力的可持续、稳定增长较为合理。理由如下:

首先,该目标体现时代的要求和理财主体的愿望。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发展,企业理财活动日益丰富,理财环境日趋复杂,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亏损企业还是盈利企业均不能摆脱困理财失误而破产的厄运。韩国大宇集团、日本八佰伴的破产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企业往往重担心因陷入财务困境而危及生存,降低财务风险、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及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即保证企业生存安全成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而以实现盈利能力的可持续、稳定增长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则较好地表达了理财主体的愿望,同时又与上级主管部门或组织部门的考核指标相符。去年是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的最后一年,为此国家经贸委领导人指出今年机械、冶金。轻工等13个行业要做到整体扭亏为盈或利润继续增加;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整体扭亏或增加盈利。围绕这一目标,企业近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必然为实现盈利或盈利稳定增长。最近一项对国有企业领导的调查印证了这一结论。该调查显示,领导者关注的业绩指标顺序为:利税指标59.6%,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38.3%,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1.2%,社会贡献0.1%,企业有形与无形资产的增长0.6%,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加 0.2%。

其次,该目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克服了利润指标容易诱发短期行为,便于人为操纵等局限,注重企业资产的长期增值,体现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企业只有保持现金流转顺畅,才能实现盈利能力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企业只有实现盈利能力可持续、稳定增长,才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保证企业生存安全。企业在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过低的资产负债率安排往往是比较容易引发的行为,而一旦出现该种行为,将会影响企业盈利增长潜力的充分发挥,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保证企业生存安全,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在于避免财务危机,使企业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第三,该目标克服了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目标只考虑股东利益而忽视相关者利益的局限。在寻求盈利能力可持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必然要兼顾其他相关者利益,调和好一系列契约关系,包括企业与股东、企业与职工、企业与债权人。企业与顾客、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只有在各方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企业盈利能力才可能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也就是说,只有盈利能力持续。稳定地增长,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各方利益,实现企业效益、个人效益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四,该目标克服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超越我国现实状况以及计算公式较复杂且大多使用估计,难以操作的局限。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各项规章制度有待建立,证券交易不够规范,股票和债券价格受非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价值。另外,股票和债券的市场价格是企业本身无法控制的,而盈利能力的增长则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最后,反映生存安全和盈利能力增长的指标可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特点而有所不同,该目标具有较大弹性和普遍适用性。如工业企业,反映生存安全和盈利能力可持续增长的指标有: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等。而金融企业则为银行坏账率、自有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