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 目前, 我国会计群体的独立性差、不能有效抑制财务上的乱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仍十分普遍。据了解,目前, 各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严重扰乱了我国的财经秩序, 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发展, 延缓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 会计; 管理体制; 问题及对策
会计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依据法津法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对本国会计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方式。会计管理体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在不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背景、历史阶段, 其内容都有所不同。会计管理体制是会计规模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总称。
一、我国当前会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一) 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会计法》规定, 我国实行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报告进行社会审计, 财政部门代表国家对单位会计行为、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 其他相关国家部门按照各自职权范围实施监督。
注册会计师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是外部性的, 只能从外部促使企业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此外, 这种监督还是事后性的, 无法做到事前、事中监督。从琼民源事件中可以看出, 事后监督根本无法避免虚假会计信息造成巨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因此, 在强化外部监督的同时, 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我认为, 理想的监督控制机制应使每个人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监督之下, 各个体间相互制约形成利益均衡。以上分析表明, 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而会计信息又是被经营者控制利用的, 结果造成了所有者控制权的虚置, 通过会计信息行使控制权已不可行。
( 二) 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市场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以及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入,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已不再是单纯的国有经济, 许多非国有成份, 如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各种农村经济组织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 现有的所有制结构还将发生重大变化, 但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主要侧重于对行政机关、国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 而对非国有经济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几乎到了撒手不管的地步。再者, 现行的《会计法》主要规范的是会计工作, 而涉及会计人员管理的内容大多比较抽象, 使得会计秩序混乱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难以得
到根本的解决, 市场经济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 三) 双元控制主体弱化了会计控制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通过控制经营者的任免和报酬来控制企业, 达到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目的。经营者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权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以完成受托责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虽然是一种委托——被委托关系, 实际是企业的共同控制主体。会计信息是他们的沟通工具。所有者通过会计信息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并对经营者实施必要的干预。经营者为完成受托责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决策, 最终又利用会计信息报告其行为结果。众所周知, 由于客观存在着“代理人风险”, 理论和实践中又无法设计出一种完美的契约来消除。
因此, 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在目标、利益上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使信息成为决定双方切身利益的关键。在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模式中, 会计人员的任免权限在各单位, 其档案关系、组织关系、工资报酬、福利待遇、职位升迁都由各单位决定, 报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批成了形式, 会计人员自身利益的实现牢牢掌握在经营者手中, 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为了粉饰自身经营业绩, 各种虚假会计信息便应运而生。
二、完善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对策
( 一) 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加大执法力度
要建立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加强单位内部监督, 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监督作用。加强社会监督, 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对各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和查出的问题, 要依据《会计法》从严处罚。加强国家监督, 国家监督即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 主要是以财政、审计、税务部门为主, 完善政府主管部门的会计监督和检查机制。
( 二) 改革会计规范管理体制
改革会计规范管理体制, 强化政府间接管理职能。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会计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这种体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障碍。近年来, 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会计规范管理体制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在对会计活动进行控制、干预的问题上, 国家政府和会计职业团体应是并重的, 一方面政府应在整体上把握方向, 大的方面管住管好, 具体的会计活动通过完善立法的角度进行间接管理, 而不直接参与; 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 加强会计组织的自律行为。( 三) 改革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单一的“国家型”管理体制, 即对会计人员实行直接管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 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正逐步形成, 这就要求在强调会计监察职能的同时, 必须加强会计的反映、预测、决策、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职能。宏观上, 各级财政部门应以对会计人员的适度管理为原则, 减少行政干预, 主要采取指导形式进行管理, 同时加强法律约束, 完善会计监督体制。微观方面, 将会计回归企业, 赋予企业会计人员参与经营管理的必要权限, 同时健全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从而充分发挥会计管理职能, 实现会计的内在价值。
( 四) 会计管理体制国家化与会计信息国际化相结合
各国不同的会计环境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会计管理体制, 会计管理体制必然是国家化的, 我国也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适应我国国情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管理体制国家化与会计信息国际化必须而且能够实现结合。政府主导型的会计管理体制, 使我国能够更好地把握参与会计标准国际协调的进程。
( 五) 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一是有助于新的会计政策和财会制度的学习贯彻; 二是有利于及时了解实际执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是有利于了解中外会计的发展趋势。这可以说是后继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 也是不断提高在职人员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需要会计管理部门支持、重视, 会计教育部门研究、探讨, 各级管理部门监督、考核。严格事前培训资格审查制、事中培训工作检查制和事后培训工作评估制。不断规范继续教育制度, 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以适应新世纪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 六) 加强会计人员上岗资格的审定
根据《会计证管理办法》和草拟中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严把会计人员上岗关。只有具备了会计从业资格的基本条件, 通过全面考核, 才能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凡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 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才能从事会计工作。禁止无证人员上岗, 对雇佣无证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单位要严厉处罚。结合会计证对会计人员加强管理, 实行注册登记和年检制度。
目前, 在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 还存在许多问题, 企业会计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不相适应,使会计管理工作难以在企业管理及经营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 认真贯彻执行,不断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优化会计管理环境, 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 1] 陈敏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 11) .
[ 2] 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 J] .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2( 10) .
[ 3] 明春玲。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研究: 会计委派制的理论与实践[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 06) .
[ 4] 郝佩华、祖兰兰。完善会计委派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吉林财税, 2002, (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