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来看,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以及会计处理失真,即“假账真做”、“真账假做”。
1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
经济利益是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一些单位的管理者,在单位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图的道路,不惜铤而走险,采用虚假的会计信息谋取利益。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指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为私利而编造假帐、假表,或虚盈实亏,或假亏实盈,从而使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危害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①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②严重恶化社会环境。③严重弱化企业管理基础工作。④严重影响经济预测、决策。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人以失真为手段,在会计上获取利益。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看,可以把失真划分为:利益获取型失真和非利益获取型失真。非利益获取型失真是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对业务的把握和处理不恰当,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对于非利益获取型的失真,只能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解决;利益获取型会计信息失真,是指通过故意违反有关的法律法规而引起的失真;根据其获取利益的归属,又可分为: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和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
2.1 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和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一是从利益享有的角度看,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的单位负责人和相关的会计人员并没有获得特别的利益,通过会计信息失真所谋取的利益归集体;不象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由相关的会计人员或经营者直接享有失真的利益。二是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相对于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来说,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责任者具有较高的利益一致性。个体利益获取型失真会计人员和经营者利益一致的概率相对要低,经营者的授意和会计人员从技术角度为经营者出谋划策交织在一起。来自集体内部强大压力的情况下,难以出现会计人员对经营者为获取集体利益的违规授意进行制约。三是两种不同利益获取型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成本不同。个体利益型失真的责任成本,完全由违法者承担,也比较容易得到相应的处理;集体利益型失真由于相关责任人员并没有从会计失真中获取特别的利益,除非会计信息失真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会计信息失真惩罚成本很难施加到责任人员身上,这一点在证券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会计信息大范围失真的案例中,最主要根源在于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
2.2 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属不同的利益群体,失真的会计信息不可能使两者同时受损或受益。因此,对会计信息应有一种确保其真实性、可比性的制度设计。但由于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提供使用制度,在我国起步不久,以及其他体制性原因,这种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较低。社会中介机构应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把关守责,但在中介机构设计过程中却没有很好地解决对其制约的问题,这就使中介机构往往受利益诱惑而依从被审计者,甚至出现了和企业一起向社会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等情况。
2.3 一方面,政府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已根据市场化的要求转移给社会中介机构;另一方面,在面对会计信息失真严重而又缺乏有效解决方法时,往往偏重于采用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管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着重于中介机构行使中介权的资格认定上,而不是着重于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相关制度上。这就必然出现政府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付出了巨大的监督成本,但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当然还存在以下原因:①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和追求局部利益;②企业外部监督体系尚未健全等。
3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1 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首先,必须加强各项会计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和配套措施,使法规有可操作性。其次,要认真做好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各项会计法规宣传工作,使各级领导干部和会计人员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违法必究。
3.2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提高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会计工作管理制度,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就可保证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与完整。
3.3 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完善外部监督体系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对企业向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建立一种约束机制,实行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主要指接受国家与社会的监督。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监督,对查出的问题要予以纠正,对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行为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社会监督指会计师事物所或审计师事物所委托注册会计师公正地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审计。实施社会监督,可以年实行会计信息的社会评价,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另外,上市公司除了要接受上述外部监督,还必须接受证监会、证券交易所以及投资者的监督。
3.4 建立对企业领导人的财务监督机制,完善一支笔审批制度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重要的原因取决于企业领导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程度。许多企业单位建立了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企业财务进行一支毛审批制度。在实际中,由于其特殊身份和地位,再加上相关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就造成了由于企业领导人原因引起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危害极大。因此,在完善对企业领导人一支笔审批制度中,应建立健全对企业领导人的内部与外部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避免经营者对信息任意操纵权,使之不能恣意作为。
3.5 改变现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弱化问题,与现行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有关。必须改变现行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使可见人员的身份回归到投资者,由出资者聘任企业的会计人员,彻底改变目前会计人员由企业经营任免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6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信息质量好坏还在于会计人员的素质高低。要坚持会计人员的技术资格考试与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对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要坚决查处,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有违反执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帮助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要依法查处。
3.7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复杂性迫使对其治理手段的多样性。其中,会计委托制度是一个最佳途径。
会计委托制度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体现在:有助于会计人员依法履行核算职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真正发挥会计对经营者的制约作用等。在会计委托制度实施过程中,划分好会计人员的职权范围相当重要。
通过对会计委托制度的分析,说明它对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有效的,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仅就一个方面的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委托制度是最佳治理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7月1日.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1996年6月17日.
[3]《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7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4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