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2025年高会考试辅导 > 构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的思考

构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的思考

现行会计准则中财务报告的目标表述为:“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决策。”因此,能否正确地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和是否有助于决策是会计信息基本的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应用能够更真实地、客观地反映资产、负债和权益的真实价值,正确地衡量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为实现会计的目标服务。由于我国当前的会计计量体系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计量模式体系,虽然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在金融资产、债务重组等方面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但这个体系是建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把各种计量属性的内在联系割裂开来的松散型计量体系,特别是孤立地把公允价值看成是一种独立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上仅应用于金融资产计量等5个方面。我国会计界在公允价值计量理论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论,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障碍,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公允价值的本质和定位问题。因此,有必要构建动态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

一、公允价值的本质

关于公允价值(Fair Value)的定义,国内外有各种表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的第157号公告(FAS 157)par.5中的定义:“公允价值是在计量(以假想的交易为前提)当天,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的价格或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2]该定义表达了公允价值的以下特征:(1)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定价,是市场整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一般认定。(2)是假定在信息对称和有序交易中形成的公平交易价格。会计学家认为资产价值就是其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市场以价格为信号传递信息,市场价格是对不同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之后达成的共识,而公允价值正是基于有序交易和信息对称的市场定价,因此可以认为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会计要素的交换价值,公允价值是对交换价值的反映,并且围绕着交换价值变化。交换价值主要由物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因此,公允价值也主要由会计要素的有用性和稀缺性决定。

1.有用性。商品本身包含着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作为物的有用性,是价值的实体,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人类的各种具体劳动所创造,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由凝聚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价值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商品要具有交换价值,首先商品本身要具有使用价值,即有用性,即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人们对这种有用性的评价即为效用,效用主要取决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的欲望的能力即具有使用价值;二是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即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企业的资产是商品资本的具体形式,企业取得资产的目的在于取得资产的效能,即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效用大小与资产持有目的有关。如衍生金融工具,其本身价值极低或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行使金融工具的约定权力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流入,对企业来说它具有用性,因此,也具有交换价值。由于它符合会计准则关于资产的定义,需要对其进行计量,其公允价值一般根据活跃金融市场的报价确定。例如,权证江铜CWB1(580026),行权比例为4∶1、行权价为15.33元,意味着持有人每持有4份权证,就有权利在指定期间内以15.33元向发行人买入1股江西铜业(600362)股票,2010年7月30日正股市价29.43元与权证行权15.33元价之间的差额除以行权比例为3.53元,这个金额可以认为是权证的“内在交换价值”,而同日收盘价3.29元为该权证的公允价值。

2.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物的有限性,是表述人和物的关系。包括两方面:一是物的绝对数量有限,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的耗用其总量不断减少,直至衰竭;二是物的再生或恢复的速度远远落后于人类欲望不断膨胀的速度以及人口增长速度,产生的相对短缺。资源稀缺分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是指种资源总量有限并且为不断绝对地减少,即总量有限性,如大多数的自然资源。依据《BP世界能源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达13 331亿桶,以2009年的年开采速度计算,可开采45.7年。相对稀缺是指针对单个市场而言,指单个市场主体可用于交换的资源的有效性,表现为市场供求关系,它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对中东地区产油大国来说水资源相对于石油来说显得更稀缺。会计学上的资源稀缺性是指会计主体在特定价格条件下对于要素的需求和特定市场上能够提供资源有效性之间的非协调状态,这种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在特定市场上表现为一种资源和另一种资源的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有些物品虽然有用,但并不稀缺,随处可取,或不用花费代价,因此,也就没有交换价值。经济决策解决的是各种资源在限制条件下的最优利用问题,会计的主要目标是为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在对各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应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公允决策价值是信息对称和有序交易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评价,是市场参与者充分考虑到资源稀缺性的定价。
通过上述分析,有用性和稀缺性是影响交换价值,也是影响公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这两者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引起价格的变化:一方面,当稀缺程度同等情况下,对于需方来说越有用的物品,他所愿意出的买价也越高;另一方面,当有用程度相当,相对某一市场来说越稀缺的物品,供方所要求的售价也越高。在供求规律作用下,供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且没有导致不公平交易外在因素情况下的“均衡价格”就是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上的定位

1.公允价值计量能更有效地实现会计计量目标。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特征是以数量(主要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价值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将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会计计量的目标是真实公允地反映出(再现)经济业务的实质和特有的数量关系,以便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会计计量的理想状态是无偏会计,它能够实现会计计量的定性与定量的一致,即企业价值等于净资产账面价值,但这种最优状态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次优状态是在可选择计量方法中找出最接近企业价值的方法,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知,公允价值会计为此提供了有利的选择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会计计量的目标:一是追求真实公允基础上的相关性。即公允价值是在有序或公允的交易环境和交易信息的对称情况下基于市场的定价,其所追求的计量的结果是真实公允基础上的相关性,满足了决策有用性的要求。二是更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新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会计主体所拥有和控制,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各种资源”。会计应对会计主体符合资产定义的所有资产进行计量,并且提供至少包含资产预期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和大小的会计信息,以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据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按公允价值进行计价,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学定义,特别是解决了传统成本模式无法计量的而又符合资产定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难题,较好地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实质,使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更接近企业价值,满足了反映受托责任的要求。三是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资本保全原则,是指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的资本补偿机制,关键是实物资本的保全,特别是在持续通胀的情况下,公允价值所提供的是现行成本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充分考虑到物价变化因素对实物补偿能力的影响,从而满足了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要求。

2.公允价值是一种会计计量理念。在对待公允价值的问题上理论界存在两种主流的观点:葛家澍指出公允价值是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理由是任何可以进行初始计量的计量属性都是独立的计量属性;常勋则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不仅仅是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一项计量属性,理由是人们在强调其与历史成本的对立关系时,忽视了公允价值本身涵盖多种计量属性的广泛内涵”。笔者则认为把公允价值与其他4种计量属性并列相提的观点在概念依据上是混淆不清的,判断是否是公允价值的两个条件是市场参与者权利对等和信息对称,它反映了一种计量理念,是一个抽象概念。因为“公允价值”定义是基于一系列的会计假设的,在充分有效的理想市场状态下,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的价格就等同于“公允价值”。一方面,它无法与其他计量属性明确区分,公允价值不是局限于某单一计量属性,与其他4种计量属性也不是并列关系,它提供了选择计量方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公允价值理念贯穿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及现值的计量模式当中,换言之,就是只要是符合公允的交易环境条件下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都被认为是特定条件下的公允价值。另一方面,按照公允价值定义在会计计量实务中不具可操作性。因为供需均衡总是动态的,现实市场也不可能是完全市场,在不同市场情形下以及在缺乏公平市价的情形下,只有通过现有的计量属性和恰当的计量估值技术的选择与替代来表现公允价值。另外影响公允价值的物的效用大小因人而异,因此公允价值不是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计量属性。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有关减值的规定已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公允价值”的理念。而在英国,真实公允的要求是至高无上的,它是财务报告的指导思想,也是财务报表的最后的测试标准。会计计量是在特定的计量环境和计量阶段条件下,坚持一定计量理念,按照特定的程序,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公允价值计量的实质是对会计要素交换价值的反映,公允价值是与特定市场环境相关,并且其实际结果的公允性还受到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制约。

三、构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的几点建议

1.以“公允价值”理念构建动态的会计计量体系。当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多变性,使得企业决策更加复杂,对时效性的要求也加强。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经济决策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实现“决策有用”和“反映受托责任”的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最少应提供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与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二是计量日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及其变动信息。公允价值能够较好地选择接近企业真实价值的计量方法,更好地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从而有利于实现会计目标。根据黄世忠教授的观点:“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公允价值会计极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计量模式,并将导致会计计量的一场大革命”,公允价值会计必将成为会计计量发展必然趋势。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建立动态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提高会计计量水平。首先,要创新计量观念,打破传统计量观念的束缚,构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体系,在该体系中以“公允价值”理念作为具体运用各种计量属性的选择判断和标准,各种计量属性作为公允价值的表现具体形式,用“公允价值”理念统领其他计量属性形式,其他计量属性形式体现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公允价值”理念具体表现为真实性和公允性。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其反映的经济事项的一致程度,会计计量应如实反映要素的特定量的规定性,这要求应保证计量结果是在权利对等和信息对称的环境下的交易价格(或假定交易价格)。公允性是指会计人员立场的“中立性”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即会计人员应站在中间人立场上,不偏不倚,完整地反映会计事项的本来面目,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次,综合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的优点,构成一个在公允价值基础上各种模式相互配合会计计量体系。在计量实务中要以“公允价值”为统一的质量标准约束会计计量活动,衡量计量结果的质量水平,要根据计量环境和阶段选用“公允价值”的具体形式,对会计要素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终止计量,以提供动态、立体和全面的会计信息。
2.要构建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框架体系,将公允价值计量理念融入到具体条款中。首先,要按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要求,修改基本准则中有关会计计量的条款。一是在会计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融入“市场价格假设”观念,因为,企业大多数活动都表现为市场交易,而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定价,其数据大多是直接来源于市场交易价格或参照市场交易价格估计;二是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应增加“公允性”的要求,对谨慎性原则做适当修正,增加对低估资产、收益和高估负债或费用的限制规定;三是将“公允价值原则”列为会计计量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其次,要建立《会计计量准则》,将“公允价值”理念体现在相关条款当中,作为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方法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对各种会计计量模式应用的环境和阶段进行约定,对计量过程和程序进行做出明确规定,并以真实性和公允性为衡量计量结果的核心质量标准。再次,对具体准则中会计要素的计量条款进行修改,使具体准则中各条款全面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要明确规定“公允价值”是初始计量选择各种计量属性的取舍标准,也就是说,在初始计量时,哪种计量属性符合公允价值的基本要求或更接近公允价值,就应以哪种计量属性进行计量。在资产负债日,要素的公允价值发生重大变动,应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对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要按规定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对具体准则规定的计量对象要明确规定取得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程序。要明确规定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内容和方法。

3.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允价值实现的计量环境。公允价值受到计量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垄断市场的大量存在,市价有时也不能代表公允价值。许多资产并不存在活跃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难以获得。由于没有统一的市场信息传递渠道和信息披露不规范,企业在会计处理过程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很大。因此,有必要加快改革步伐,打破行业垄断,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商品、资本、技术和信息市场,形成活跃的市场体系,改进市场价格等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市场交易监督机制和法律机制,确保能够以较低成本及时取得会计要素的公允价值。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是区别于各种计量属性的一种计量的理念,要使公允价值的理念被会计界广泛接受,将“公允价值”理念融入会计计量实务中,构建动态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制定和完善会计计量准则框架体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公允价值实现的计量环境,根据计量客体所处的计量环境,按照“公允价值”的理念正确地选用具体的计量模式,使计量的结果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决策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王志亮.论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内涵[J].财会月刊,2010(1,上).

[3]尹倩,毛远淑,冯文滔.历史发展、会计准则和公允价值的运用[J].价值工程,2008(11).

[4]徐国君,仝德良,于卫兵.论公允价值与在用价值、交换价值、历史成本的关系[J].天津财会,2002(3).

[5]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J].会计研究,1997(12).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