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目前我国实施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成效;然后分析了部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编制方法不科学,各项支出的审定缺乏同一标准等等;进而提出了:采用“标准收入测算”、“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科学预算编制方法;完善预算编制法律、法规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部门预算 改革 成效
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议会(在我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预算。编制部门预算意在改变现行一个部门有多种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多头申请预算资金的做法。编制部门预算是发达国家以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通行做法。
一、实施部门预算改革的主要成效
(一)部门预算改革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事前监督职能
在部门预算改革中,各级财务人员作为部门预算的主要编制者,在参与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利用熟悉财经法规和单位资金状况的优势,合理预计和测算本单位的收入,严格审核各项支出预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财务管理工作的事前监督职能得到加强,使各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初步扭转了长期以来的财务管理工作事后算账的被动局面,预算资金使用得到有效监管,资金使用效果有所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部门预算改革增强了单位领导、职工量入为出、勤俭办事的自觉性。
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单位的所有收入、支出进一步公开、透明,而且强调收支平衡,这就改变了过去随意支出的习惯,杜绝了领导拍脑袋办事的现象,同时也有效扭转了以往要钱报告满天飞或“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局面,进一步增强了经费安排的合理性、公平性。其次,单位领导及内部各职能部门在参与预算的编制和审核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部门预算重要性和严肃性,增加了单位财务收支安排的透明度,增强了单位领导量力而行、勤俭持家以及单位职工量入为出、勤俭办事的自觉性。
(三)在预算编制形式上,实现了以部门为编制对象,涵盖所有部门,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
凡与财政发生资金缴拨关系的一级预算单位及其下属所有单位都纳入编制范围。同时,这些单位的所有资金都作为部门预算收支的对象。克服了预算反映不全面、资金反映不完整的状况,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
(四)在预算编制程序上,实行“两上两下”的办法,公开了预算编制的标准,增强了预算的规范性。
部门预算根据统一的定员定额标准和收支口径从基层单位编起,层层汇总,财政审核后提出意见,再反馈单位调整上报,经有关程序审批后,由财政批复给各单位执行。避免了预算编制的暗箱操作,促进了预算的公开、公平、公正。
(五)实行部门预算促使各单位进一步加强了人员、资产管理。
部门预算与各单位能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有密切的联系,事关各单位的各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而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又涉及到各单位人员编制、结构,资产质量状况、使用情况及分布状态等多方面因素,这就要求各单位必须摸清家底,加强单位人员、资产等基础管理工作,以确保编制的部门预算符合实际,做到“吃饭”、“生产”两不误。因此,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可以促进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人员、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单位的各项工作水平。
二、目前实施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方法不尽科学。
1、长期以来,我国预算编制方法采用“基数法”(或称基数加增长法)。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存在很多弊端:一是以往年的实绩略加调整为依据来确定计划年度的收支指标,是以承认既得利益为前提的,固化了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制约了经济结构和社会事业发展布局的调整;二是“基数加增长法”缺乏科学依据,使该支的无法支,不该支的支了,影响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常常出现事后被迫调整收支预算的现象,使收支预算失去原有的严肃性。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其范围内实行了零基预算改革,虽然在调整利益格局,增加预算透明度,控制财政支出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缺乏对收入能力评估的科学方法;缺乏编制预算所需的基础数据,也缺乏对现有数据真实性进行有效鉴定的手段;难以科学界定各项经费定额,缺乏对机构和人员的有效控制等,
(二)各项支出的核定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目前各单位各项支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支出、备选项目支出等)的核定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单位基本上沿袭计划管理体制下总额控制的粗放管理方式核定经费,这种总额核定的方法虽简单易行,但容易带来以下问题:
1、粗放管理方式核定经费标准不一,形成单位之间苦乐不均。
2、总额控制下,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最大限度安排基本支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支出),从而造成行业生产发展资金安排不足。
(三)部门预算的审核力度有待加强。
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部门预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将成为预算单位收支业务的依据。部门预算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单位的正常运转。因此加强部门预算的审核,确保部门预算质量成为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部门预算包含一个部门(单位)的全部经济业务,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因而对预算的审核应当由人事、计划、财务、生产技术等多个职能机构全面参与,层层把关。但是,目前有些单位的部门预算的审核基本以财务审核为主,其他审核的力量还较为薄弱。部分单位还仅有财务审核。加大部门预算的审核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进一步改革部门预算的建议
(一)做好部门预算编制的宣传、协调、沟通工作,改变现行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被动局面。
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适应财政体制改革。财务人员要将部门预算改革情况在本单位多进行宣传,多向单位领导汇报,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在本单位深入人心,得到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各业务部门的全力配合,扭转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财务部门工作的被动局面。改变领导决策的惯性思维和程序,提早进行年度计划安排工作,在部门预算编制之前,将下年度的交通行业工作重点确定下来,以便列入部门预算安排,确保重点项目列入预算安排。
2、加强单位内部机构的协调与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部门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工作。各单位要加强内部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分别编制、审核预算,形成全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联系,避免出现由于缺乏沟通而出现预算的不一致。
(二)完善预算编制法律法规。
为使政府预算真正具有法律效力,必须适时修改和补充预算编制法律法规,包括:
1修订和增补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条款。如要具体规定预算编制的时间界限及阶段性目标;要明晰预算支出的安排序列;要合理划分地方上下级政府和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权限,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切实尊重下级人大和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不应越权干预;要充实审查监督条款,推进人大对财政预算审计由程序性向实质性转变。
2、修订与财政预算直接相冲突的法律和规章。凡涉及某一部门或行业的支出安排原则及方式的有关内容,应一律从现行法律和规章中删除,为确保某项社会事业发展或体现国家产业政策而必须出台的财税优惠政策,可在年度预算法案中具体体现。
(三)广泛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在部门预算的编制上,要广泛采用“标准收入测算”、“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先进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以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具体来说,在收入预算编制方面,应运用“标准收入测算法”,即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测算出各项收入与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作为测算该项收入的参考标准,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收入预算的影响来制定收入预算。在支出预算方面,应推行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法,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方法的一种创新,其核心是打破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法。预算项目及其金额的确定不受以往年度“既成事实”的限制,每个项目及金额都被当作一项备选方案,系统地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评估,按重要程度确定各备选方案先后次序,确定资金的停止供应点,对低于停止供应点的项目不再提供资金。
(四)细化对各单位经费的核定方法
1、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根据各单位的具体情况确定各单位中应由本单位负担经费的人员、资产数量,制定单位统一的经费定额标准。
2、明确单位部门预算编制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分工。将部门预算编制、审核工作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分解,各司其职,共同把好预算编制和审核关。如对于与人员数量有关的经费,由人事部门、财务部门根据现有财力、单位人员编制、国家政策等多方因素综合核定,人事部门协助人员编制、工资等审核把关;对于公用经费由财务部门根据现有财力、经费定额、单位资产信息情况核定;对于专项经费由各相关业务(基建、计划、外资、综合等)部门根据现有财力和厅计划工作安排核定等等。
(五)全面建立部门预算的审核机制。
1、根据部门预算编制依据的各项规定和费用定额,制定当年预算审核的各项审核标准。
2、成立由计划、财务、人事、生产技术等部门组成的预算审核小组,采取集中开会集体讨论的方式,由审核小组逐一对预算进行审核把关,以提高预算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