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金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经济犯罪等问题日渐严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单位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制定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和办法,并逐步使之完善、健全成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审计 预算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
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的一系列经济业务都必须按照既定的计划严格执行,以防止单位内部可能出现的差错和舞弊行为,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一)货币资金会计控制。各单位应当运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批准、会计系统等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对货币资金收入、保管、支出等全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作出较为严格的规范。
(二)实物资产会计控制。单位主要从实物的取得、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理等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采用授权批准、会计记录与实物保管相互分离和制约,非实物保管人员无权领发货物等一系列控制方法,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
(三)工程项目会计控制。除了规范工程项目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外,重点强调对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必要时可考虑推行项目会计委派制,坚决地遏制和打击工程项目招投标、承发包等业务中的经济犯罪行为。
(四)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针对单位采购过程中存在回扣现象而导致资金流失或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等问题进行会计控制。控制的重点是采购决策,强调内部任何个人都不能决定采购品种、采购单位和采购价格,建立并实施采购决策环节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机制。
(五)筹资活动的会计控制。主要是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筹资方式,降低筹资成本,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筹措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控制。
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减少差错防范舞弊。这一控制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坚持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这一“牵制”性防范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机构之间和各个岗位之间,必须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二是严禁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的“一肩挑”。三是授权批准人员不能“事必躬亲”,亲自经办自己批准的经济业务。实践证明,机构不健全、岗位设置不合理是导致职务犯罪、贪污和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和内部稽核制度。
一个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使所执行的每项经济业务都经恰当授权,特别是对货币资金支出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大额的货币资金支出必须经过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审批,以确保货币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需要审批的财物活动,相关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意见办理业务,业务活动不得超越审批人的真实意图表现,同时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性要求。明确内部稽核组织形式、具体分工、职责、权限、规范审核凭证、复核账簿、报表的方法。比如说,对各种自制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各联的用途、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明细账应该与合计数及大小写数字一致等方面做出规定;对各种账簿记录,要求账证一致或保持一定统驭关系;制定会计核算中规定的双线核对、余额明细核对、各种报表相关数字核对等内部稽核制度。
(三)完善健全内部会计基础控制制度
对各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业务规章、机构和岗位设置以及办事程序等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有章难循的要废止,无章可循的要建立,有章不全的要补充完善。如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应当分离;建立实物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等,重点是控制各个岗位,各个操作环节上的人,使内部会计控制覆盖各个角落和环节,不留漏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一个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做得好,就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应从二方面努力:一是规范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坚决做到不相融职位严格分离,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二是规范会计核算,包括原始单据的审核,记账科目的准确性以及记账程度等,因为内部会计控制是寓于会计核算的,会计核算过程本身就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
(四)加强内部会计审计,强化政府监督,形成内外监督合力
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帐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因为内部审计熟悉本单位的情况,有助于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堵塞漏洞,对促进单位的发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加强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较高层次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对内部会计控制实行再监督。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责之一,内审部门应建立定期的内控评价制度,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制定改进措施,内审部门还应经常地对已建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以确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效,单位的内控目标是否达到,并负责向单位领导提出建议和报告。
(五)预算控制
事业单位要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为切实推进预算控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预算管理的组织设置,单位负责人亲自抓,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财务部门从财务角度为各部门、各业务预算提供关于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各种预算进行汇总和分析,从而使年度预算真编真用真考核。二是在预算编制方法上,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即预算目标自上而下下达,预算编制自下而上体现目标的具体落实,使各级责任部门通过编制预算明确了“应该完成什么,应该完成多少”的问题,从而保证单位的持续发展。三是加强预算执行情况与责任部门的考核。为及时、全面、准确反映各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各单位的财务部门每个季度都要组织开展经济预测分析工作,关键时刻还要进行月度分析,研究出整改措施。
(六)加强监督,严格奖惩制度。
一方面,单位及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单位要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先进行自我考评,政府财政、审计部门要集中重点对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结果,即收支核算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内部会计控制健全、执行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好的单位责令健全整改,必要时对领导进行撤职,处罚,以提高其健全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并严格执行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