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论文 >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讨

摘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的管理与监督职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愈来愈显示出不足及局限性,需要不断加以改进。本文主要论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原则 措施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一)主要核算基础不能满足经济核算的需要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核算基础,对于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使得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的核算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这对于一般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失准确。在收付实现制下,事业单位容易出现会计年度内收支项目不配比的情况,带来了不少弊端。例如,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不核算固定资产折旧而以修购基金替代,这样难以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致使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存在弊端。同时修购基金的计提依据和比例并不按照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情况确定,致使其计提数额缺乏客观依据。另外,税法还规定事业单位交纳所得税时,固定资产折旧在税前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在现行制度体系下缺乏会计依据,使得价值背离、虚增净资产、成本不完整、不能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并且因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使得会计报表构成不够完整。
(二)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在购入时一次记入事业支出,而在使用过程中计提折旧,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中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由于受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而导致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降低和价值损耗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原值往往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从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资产和净资产价值也都远远大于其实际价值。报表信息中难以真正反映事业单位的实际资产和净资产状况,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对于事业支出科目也没有按成本性质归类,对于各种材料、人员支出等都是列报支出,不便于成本管理。
(三)不能全面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中只对各项收支实际发生数进行反映,而没有对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进行反映。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所分析,但并非强制性要求,各事业单位在是否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方面差异较大,这对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极为不利,甚至造成误导。现行制度规定在有关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中,将事业单位经费的核算作为一个主体,基本建设经费核算作为一个主体,这使得本来是想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现在两个会计主体互不相干,报表中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单位的会计信息,不利于事业单位对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
(四)不能为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信息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未包含现金流量表,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并非严格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所以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表不能完整地反映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况。许多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的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已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根据事业单位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的经营收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核算,从而经营收支结余并不能反映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增减变动。现行会计报表体系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单位内部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对购入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也存在缺陷,事业单位将购入固定资产的全部支出列作当期支出,违背了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会计原则。
(五)不利于财政改革的进行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满足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各项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财政改革的需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资金收支渠道,对于事业单位会计来说,就要调整相关收支核算,增加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等新业务的核算内容,以适应更高的要求。政府采购改革要求采用直接支付方式,且采购资金多元化,这也要求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各项财政管理,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则及措施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⒈事业单位的收支分类改革,要适应事业单位收支科目的设置要求,有助于建立起我国事业单位信息系统,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⒉事业单位会计所披露信息的范围、分类、口径,要有利于反映政府采购中货币资金的流转,预算外资金要实行收支脱钩、收缴分离等办法。
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广大会计工作者的支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考虑经济业务活动是否有利于加强管理,又要从现有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出发,做到简便易行。
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要适当的借鉴国外经验,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国际会计的发展需求趋同,还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竭尽全力满足各方面的信息需要。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
⒈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为了真实地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结果,应该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就难以对这些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考核。
⒉改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建议废止计提修购基金制度,建立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时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事业单位可采用直线法。同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同时,净资产方的“固定基金”按固定资产的净值反映为此,事业单位应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已经在购建当期直接列支,因此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应再作为支出入账,可直接冲抵“固定基金”。通过以上处理,在不改变目前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前提下,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最主要的无形资产是单位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但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中,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只是作为费用列支,以至于不能对作为无形资产的科研成果计价入账,造成会计信息的片面滞后。因此,急需建立完善无形资产的核算体系,搞好科研科技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关系,根据无形资产的计价方法,分别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和摊销,保证无形资产的价值在受益期内得到补偿,共同管理好单位的无形资产。
⒊改进事业单位结余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是不合适的。所以,应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
⒋改进会计报表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财务状况信息与业务成果信息一并揭示。混淆了静态要素反映和动态要素反映的性质,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同样一笔收入和支出,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同时又通过收入支出表予以揭示,使两张报表部分内容重复列示,也人为地将资产负债表复杂化了。改进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取消收入和支出项目。根据引入权责发生制后收入和费用科目的改动,改进原收入支出表,增加现金流量表,适当增加表外信息的披露,资产、负债项目应按流动性排列。
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原则
适时引进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适时引进谨慎性原则,它要求在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也不得计提秘密准备。事业单位对已经确定发生减值的资产仍然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会导致账实不符。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