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咨询电话:400 180 8892

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免费论文 > 学校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 中国现代社会—城乡的互动、融合与一体

中国现代社会—城乡的互动、融合与一体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摆脱了西方列强和封建军阀的控制,实现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国民经济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的城乡发展又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阶段和从改革开放到十六大召开的市场经济改革阶段,以及从十六大召开至今的城乡一体化战略阶段。

1.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的互动阶段(1949-1978 ) 此时的城乡关系开始出现互动。建国后,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国家经济实力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国内的一切经济产业百废待兴。此时的中国最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如何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以满足国内生产生活的需要,在这种历史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下,中国只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条道路。这期间,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落后,中国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大量的劳动力捆绑在农业生产上,通过劳动力的密集投入以维持全国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制定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私人资本的发展,通过集权制的宏观调控,以剪刀差的形式将农业的大部分生产效益分拨到工业进行再生产,以满足发展工业经济的需要。这限制了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也直接导致了工农业发展的失衡和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所以说,此时的城乡关系呈以制度性为主要特征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2.市场经济改革—城乡的融合阶段(1978-2002 ) 此时的城乡关系开始出现融合迹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限制。1978年,中国开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了粮食产量的连年丰收。隔年,中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以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稳定了农业生产效益,有效加大了农业生产效益的回流,使农民在生产收入上有所提高,弱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但从1984年至1993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又开始向工业企业倾斜,加大了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导致城乡二元对立再次凸现。1993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讲话,表示要发挥个体私营经济的优势与活力,届时中国经济发展又开始进入到新一轮的全面转型时期。通过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缓解了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压力,有效解决了就业保障和工资水平问题,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并使这一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又有所弱化。但是从1996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的经济增长开始出现下滑,导致大量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再加之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迫使我国加强了宏观调控力度,以力保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建设,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又一次强化。

3.统筹战略实施一一一促进城乡一体化阶段(2002至今) 此时的城乡关系开始呈一体化发展趋势。随着城乡二元关系的不断变化,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妥善处理好城乡关系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遂决定乘胜追击,从“三农”问题入手,逐步优化城乡二元结构。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这一要求,这预示着中国即将进入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新时期。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新观念,并把城乡统筹放在了首要位置。随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彻底确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新目标。到现在,中国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战略,而如何走好城乡一体化路道则是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着眼点。

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