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尚进 胡小凤 李林森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步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支农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既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促进农村实现生活富裕,又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村貌和管理方式的全面进步。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由于缺乏资金,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许多设施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差。在农业耕作上由于用养失调,地力下降,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大,造成土壤板结。过度垦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衡,耕地质量低,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小,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威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工程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把中低产田建设成为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通过项目实施,一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基本消除了制约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为发展高效农业创造了条件。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三是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泵站及渠系建设改造后,节约了灌溉成本。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种植经济作物面积扩大,通过推广设施栽培、反季节栽培技术,效益显著提高。以2009年广安区土地治理项目为例,项目区共改善灌面10.8万亩、新增除涝面积4.0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7.5万亩、新增灌面2.75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0.75万千瓦,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耕地。项目区年均新增粮食产量94.8万公斤,油料79万公斤,蔬菜457.5万公斤。项目区受益农民年均新增总收入299万元,人均增粮50公斤,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四是树立了新观念,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农民改变了旧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了新观念、新意识。
(二)发展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购销体制不畅是阻碍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很多农户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有助于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而且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持续稳定的渠道。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和“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发展高效种植、养殖业,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自2009年以来,上级下达我区产业化项目6个共计1100余万元,扶持龙头企业8个,带动农民致富1500余户。已经建成的观塘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面积5000余亩,获得5个有机认证、1个绿色认证,年产值2.8亿元,是丘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
二、农业综合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围绕新农村建设,创新科技、优化模式,深化内涵,做强产业,着力提升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能力。
(一)把以人为本、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立足点
建设新农村,立足点是农村,主体是农民。在项目建设中,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以增收致富为抓手,以体现民意为目标,自始至终把农民利益作为出发点。项目是否立项开发,坚持以“农民要办”为前提,由农民民主决策;农发办工作人员多次深入项目村、组,召开村、组代表及群众座谈,听取意见,现场查勘水源,确保项目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统一规划。同时,对农民筹资投劳实行严格规范的村级“一事一议”制度,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通过开发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引导农民积极发展生产,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和干群关系。
在项目实施中,创新科技投入,将农民素质教育、科技培训、技能训练、政策引导作为引导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来抓,坚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在培训内容上既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先进技术讲座,又有素质教育、技能演示,经济管理、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及法规政策的培训。通过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项目示范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二)把科学规划、优化模式作为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科学规划是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在规划工作中,要坚持立足长远,把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推进,力争农发项目效益最大化。
(三)把产业扶持作为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要将土地治理与产业化项目相结合,在土地治理中引导农民调整产业,在选项时围绕产业选项,项目建设才有生命力。通过结合项目基地建设,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推动农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是连接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的有效组织形式。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在技术推广与服务过程中的经费短缺。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科技推广投入,使之健康发展,不断壮大,从而推动农村产业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农业综合开发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在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方面成效显著。
(一)农业综合开发,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平台
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性障碍因素。农业综合开发在每一个项目中都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示范、培训、指导以及技术咨询服务等,把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应用于项目区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
1.抓好科技培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要增加科技投入资金,管好用好科技资金。进一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技能。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培养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2.扶持产业龙头,利用企业力量培育新农民。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以工哺农,将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可显著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产业化龙头企业立足农村,需要雇佣大量农村劳动力,企业根据生产需要会对农民进行产业技能培训和种养殖技术培训,同时农民耳濡目染提高了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实现了从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化工人的过渡。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培育新农民提供资金保证。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二是建立本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三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尽可能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二)农业综合开发,为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提供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这必须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采取综合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既要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逐步提高家庭经营规模,又要从内部加强农业生产,切实提高家庭经营水平。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创造条件,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通过扶持农业机械化建设,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劳动效率,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动农民向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通过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优质高效种养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同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安市广安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