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朱其根
【作者单位】
(江苏高邮市财政局 江苏高邮 225600)
【摘 要】
【摘要】这几年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在地方上很风靡,国内商业银行依然在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投向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存在一些弊端及风险。
【关键词】融资平台融资 利弊 风险防控对一个地区来说,银行喜好将贷款放给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一是风险较低,政府融资平台多有土地、房产等做抵押。二是便于维护,政府平台融资每笔数额一般都是亿元以上,抵得上中小企业贷款数笔以上。低风险和高利润的驱使下,国内商业银行依然在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投向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存在一些弊端及风险。
一、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积极作用
1. 减缓政府可用财力的压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基础设施还很不发达,尤其县级以下的基础设施还相当薄弱。即使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基础设施也不能完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城建、交通、水利、物流等公益性项目,对于一个地区来说,依然是一个或大或小的瓶颈。融资平台的设立与融资,使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压力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重心和职能的转变,利于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2. 刺激银行发放贷款的激情,高额稳定的收益回报,给银行发展提供动力。平台公司与银行合作的项目多为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且单笔贷款数额较大,通常又有土地、房产、股权等作为资产进行抵押,银行从这些项目贷款中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回报。有的项目银行要求平台公司开具一定数量的银行承兑汇票,由贷款行进行贴现,增加其中间业务收入。更有一些隐形的利益让银行“趋利赴贷”,如政府按银行对平台公司的投放量进行考核,一方面给予财政、社保基金存款存放的奖励,另一方面根据银行信贷投放,给银行领导班子一定的奖金。目前种种利益的驱使,使得国内商业银行依然很乐意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投向政府融资平台公司。
3. 壮大平台公司实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平台公司做大做强积蓄后劲。一方面,融资平台公司为了能够取得银行贷款,必须通过增加注册资本、实收资本及资产规模,强化自身的资产实力;另一方面,银行的平台贷款除一部分给政府统筹使用外,有一部分资金也为融资平台公司自身发展提供了保障。平台公司直接介入政府建设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投资行为,政府通过平台公司重点参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让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既能发挥经济效益,更能发挥社会效益。
二、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弊端及风险
1. 融资总额规模未予控制,不断增长的融资额度,让平台公司及政府还债压力巨大。国家财政政策,没有对一个地区从融资总额上加以控制,造成一个地区平台融资规模逐年扩张,不断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借新债搞建设,让债务规模越滚越大,还本付息压力不断加剧。银行的贷款政策导向是平台公司债台高筑的另一推手,银行熟知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实质及资金流向,银行不断在呼吁暂停融资平台贷款,但是都没能真正坚持下来,原因还是利益驱使。目前甚至出现各大银行争相向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出现比规模、比放款速度的情况。从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发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看,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其中,融资平台公司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4.08万亿元,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37%。
2. 政府融资运作过程不规范,让银行及政府产生双边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让融资平台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违规向银行提供担保。有些融资平台一笔注资用作多家公司或项目的注册资金或项目资本金,甚至用贷款资金作为注册资本金。更有出现不同的平台公司之间相互担保,给银行造成放款风险。贷款资金进入平台公司账户之后统一在一个资金池中使用,贷款银行无法对贷款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控,缺乏流向监管,容易造成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的风险。政府因容易从银行获得平台贷款,造成过度投资、盲目投资,甚至出现“半拉子”工程,造成损失浪费。
3. 融资平台贷款挤占中小企业份额,银行的“锦上添花”政策,让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抬高。由于一个地区银行的信贷规模总量是一定的,融资平台动辄上亿的贷款,极大程度上挤占了一个地区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政府平台融资每笔数额一般都是亿元以上,抵得上中小企业贷款数笔,加上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多有土地、房产做抵押,背后更有地方政府做后盾,银行机构认为高枕无忧,加之中小企业贷款的资金链风险、担保风险让银行机构不敢贸然放贷。一个地区特别是县级欠发达地区银行近几年重点都放在了融资平台贷款上,中小企业贷款做得微乎其微。一个县级地区的中小企业要想在当地银行机构获得信贷投放,更是难上加难。
三、防范和化解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1. 实行一个地区政府融资总规模控制,适度缩减负债总量。政府、银行从源头控制,对每个地区融资规模进行控制。考虑到地方的实际情况,不能一见问题就取缔,要兼顾信贷存量的归还及发展现状,以县级为单位,从融资规模总量上进行审批控制。目前只是对土地储备开发融资进行规模控制,对一个地区的总量并未考虑。为控制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负债,就必须从总量上加以控制,对整个政府平台融资实行规模卡控制,一个地区一本融资规模控制卡,地区的债务总量、财力状况、偿债能力、发展潜力等由省财政厅核定,报省政府批准后由省金融办发放。所有的平台融资都必须以此为限,登记在卡。
2. 清理规范平台公司运作行为,让平台公司实体化运作,壮大平台公司实力,自负盈亏。将政府融资平台建设成独立的、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使其不再是地方政府用于融资的跳板,而是根据自身的经营活动进行融资。融资平台公司在资金投向上要进行转变,向实体经济、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倾斜,进行市场化运作及可行性分析,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适时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实现由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腾出手来从融资向投资转变,通过增加自身积累,壮大自我实力。
3. 加强商业银行平台贷款的信贷管理,控制准入条件,让政府平台不再成为政府融资的工具。商业银行在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面前,知道政府融资的目的及实质,它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助融资平台规避融资过程的一些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国家人民银行及各家商业分行总行对融资平台贷款准入条件加以控制,并对贷款规模审查批准加以控制,加强对贷款贷前、贷中、贷后检查,对于贷款的使用、借款方的财务状况、抵押物情况以及贷款的偿还情况进行重点监测,防止贷款挪用风险。要让地方政府感受到平台融资不再是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的主渠道,平台融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取得融资。
4. 多部门联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及跟踪机制,构建融资平台的风险预防综合体系。要实现趋利避害对融资平台的监管,中央及省级政府要从建设和融资规模对各地加以控制,要求多部门联动监管,财政、国资、审计、人行、银监等部门和机构,要在各自职责的范围内做好外部指导和监督。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及跟踪机制,提高融资平台的运作透明度,通过对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和途径的监督,构建融资平台的风险预防综合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傅建源.试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及其防范.财会月刊,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