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会计政策,顾名思义,就是与会计相关的各项政策。教科书上它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企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实务”。简单点来说,会计政策就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其中,原则,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适合于企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原则;基础,是指为了将会计原则应用于交易或者事项而采用的基础,主要是计量基础(即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只有在对同一经济业务所允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多种选择时,它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会计政策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将构成该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按统一的会计制度来处理会计业务,因而即使是现在也很少有企业真正理性地去选择会计政策。很明显,这样的状况,将难以适应未来企业会计发展的要求。
在我看来,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单独存在,会计也是,所以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如何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和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企业能够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不仅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地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的这样的一个状况,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必要大力地宣传会计政策,来期望引起企业对会计政策的关注以及重视。
本文从企业目前的会计政策选择必要性出发,阐明当前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解决的对策,最后得出结论,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违反法律而承担的责任不够重视,对相关涉案人员或责任人一般都是从轻处罚,而且处罚的条款有相当一部分是很模糊的,这样的话它对违法行为的追究可操作性不强,关键是无法对违法人员或相关责任人造成实质性的约束。还有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是国家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来规定可供企业进行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而且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马上修改。《会计法》第四十二条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由于《会计法》对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要求已从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而我国会计制度并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从而使审计、监督组织无法做出是否合法的判断,造成无法对企业进行一定的惩罚。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扩大
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是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和会计政策选择这就是企业管理者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刚开始,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肯定是很小的,可是随着会计法律的不断补充,可供企业管理者进行会计选择的空间不断地扩大,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例子,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公允与真实。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的过大变化,使得一些企业开始随意进行会计实务的处理,造成会计信息严重缺乏可靠性。
(三)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职业判断力不够
即使我国接连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新的会计制度,以给予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更多的空间,但是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并没有因此具有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意识,即便是有,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也没有真正有效地理性地去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财会人员自身的素质。如果会计人员对于会计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对很多政策变化的情况不敏感,就会缺乏把我会计核算整体过程的知识和能力。虽然企业的业务不会很难,但是要找到对应的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举例来说,在选择收到客户房款的会计科目时,在支付给开发商的时候,该选择那一项目进行记账处理呢?很明显不能只有一种方法来记载,如果只是简单地随便记载,就会导致差额,这样笼统的进行核算只能是账越算越糊涂。可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多么要紧。职业判断能力决定了具体会计准则对财务人员更高起点的要求,但是我国现在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准却远远达不到具体会计准则的要求,这必然会造成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时的问题。
(四)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合理,内外监督的机制不健全和缺乏
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和控制。会计政策使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一种,要进行决策就必须得研究内部的条件和外部的环境。比如,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型建筑企业采用的是与客户进行直接结算,不过过程中会遇到核算税收的大困难。因为事实上企业的收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手续费,根据营业税的规定服务业的收入要全额收取5%的营业税,虽然有开发票给企业,可是这种发票根据税法是不能抵扣的。所以企业就要多承担这笔营业税,可是企业主都想多赚一点少花费一点,就想逃避掉这部分营业税,因为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业主铤而走险,要求会计人员选择其他的会计核算方式,这样就有偷税、漏税的风险。目前公司的外部监督机构有工商局、税务局、财政局、劳动监察大队,可是工商局除了登记注册之外只在每年年检的时候确认公司的运行状况是赢还是亏。而税务局和财政局都只是分别负责企业的税收情况和竞争情况,都只是形式上的监督,其实都没有相互配合,起不到很好的外部监督或者制约作用。
上一页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 共 2 页
(五)盈余管理不当或者不合理
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管理层在合法的范围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对利润或者盈余进行操纵,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不过很明显这些操纵会保持或者增加企业的价值。因为我国目前会计政策的可调整性、可变更性还有会计方法的多样性,所以上市公司开始进行盈余管理。不过由于没有进行规范的会计政策选择以及相关监管的因素,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中就普遍存在着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取得不正当的额外利润的情况。此外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存在投机思想,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以粉饰报表和降税为最终目的,不仅会损害股东利益以及企业利益,还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会使资源的使用失去效率,更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有如果不仅你这么做连你的竞争对手也这么做,那么可见其他企业将很难做到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不当的盈余管理竞争以及可怕的恶性循环,这必然会引起投资者们的焦虑,对市场产生不正常的反应。
三、解决会计政策选择时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法制建设与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明确强制审计和法律责任。我国《会计法》应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此外,应与国际接轨,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企业形成实在的经济压力,从而抑制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冲动。现在,必须对现有的法律诸如《公司法》、《证券法》等做出应有的补充和完善。但是,制定出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能一味借鉴海外,必须要根据我国实际的情况,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本质,颁布实施有效实用的会计法律,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尽量减少滞后性的影响,最好有适度超前的优越性,尽量减少模糊的描述,具体清晰地写出条款,使相关机构和企业都能很好的依照执行。法律制定相关部门还应提高对法律责任的重视程度,使其在处罚时有法可依,是受害者能得到应有的补偿,违法者有应有的制裁,这制裁可不能只是表面,得是实质性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给予他们警钟警示的作用,否则只会恶心循环下去,使风气越来越差,弄得都去钻法律的空子了。
(二)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应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缩小可供企业会计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尤其是在收入和成本的确认上,尽可能明确规范计量的原则,以减少会计报表粉饰的可能性。很明显,完全不给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是不实际的,这样也太极端了,也有违会计的核算原则,更不利于会计的发展,物极必反,说不定反而弄巧成拙,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这样显得我国的会计政策选择一点也不具有灵活性。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应该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谨慎地赋予,虽然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必要的,但是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的实在是不够成熟,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也不够成熟,很容易导致市场资源的配置不够正确,造成成本过高,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甘愿冒着违法的危险,第一个着手的就是对信息的公布上,只要公布的信息符合他们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他们都愿去做。鉴于此,必须在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同时,加大对他们的处罚力度,比如增加罚款金额,没收违法所得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加大对他们的震慑性。以此来督促他们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这样会计信息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来增强他们的职业判断力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不过教育方式和形式可不能单一,这样很容易没有效果。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得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形式,这样能迅速引起会计人员的兴趣,不但学得更多更好,而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就能不断地提高他们对会计这份工作的判断力,提高他们对此的敏感程度,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还能使他们兼顾职业操守,不违反法律法规。这样培养出来的可真是人才,既能准确掌握会计知识,再把它发挥出色,又能快速地抓住机遇,使企业得到健康发展,有利于个人,又有利于企业,更有利于社会。
(四)加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力度
合理的内部结构是达到会计政策目标的一份保证。建立合理的内部结构,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在现在的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关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在内部,没有独立董事的增加独立董事,有独立董事的要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在外部,要加强相关部门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监管力度。信息公开的充分性和准确性能够有效地遏制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随意操纵会计政策选择,损害其他企业的利益。因此,相关部门不能只是表面性的行动,而应该实质有效地担负起监督企业正确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重任,以督促企业必须采用合法合适公平的手段来获取利益,来促进会计政策选择的健康发展,使企业使用会计更公平更合法。
(五)构建会计政策选择的健康环境并利用合并报表等方法对盈余管理进行限制
只有构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健康环境,才能有效地管制盈余信息。这主要是通过构建市场法规和有效地诉讼机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健全会计政策选择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机制,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促进发展中介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等来完成。目的是真正让市场成为非政府监管、以自我调节资本配置的市场。同时还要做到在合并报表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必须按账面价值计量,这将有效制止企业利用同一控制下的前提合并操纵利润。按照这样来编制的合并报表将能够真实地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共同构成的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效地限制了企业利用母子公司之间的控制关系重组或者合并的时候,通过不当的关联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这样就有利于盈余管理的良性发展。
四、总结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其中财务所需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方面,而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会计信息。而且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的产生早已存在,但直到资本市场发展后才逐渐显现。会计政策选择的正常有效地进行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努力,不管是制定规范的相关部门、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还是企业外部的监督机构,都缺一不可。
由于会计政策选择过程的复杂性,其质量和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从企业内部角度分析很难全面把握。因此本文从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大环境、实际的会计选择空间、企业外部的监督和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多角度入手更好地分析存在的问题,一次来找到更好的问题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