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对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质量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成本控制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业成本管理(ABC/M)的实践可极大提高质量成本的准确性和控制的有效性。
本文首先从有关质量成本知识的问题或偏差入手分析,总结得出质量成本的内涵与构成内容,即质量成本是企业为确保其产品或服务(包括顾客服务)满足顾客的期望或要求所发生的所有资源耗费,以及因不良质量所导致的一切显见的和隐性的成本和损失。它包括质量控制成本和质量控制失败成本两大类。
接着,本文从ABC/M的视角对质量作业及其成本进行了分析。按照ABC/M的要求可将质量成本划分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必要作业与不必要作业以及高效作业与低效作业。管理人员应识别与质量相关的各种作业,并根据作业的相关信息和专业判断确定各项作业的性质,消除既不增值又不必要的作业,将质量成本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实施ABC/M的企业,可直接根据相关的ABC信息计算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构成具有多样性且同质量水平关系具有复杂性,因此一般很难准确地确定质量成本与质量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管理者往往根据质量成本的历史数据和经验判断,合理选择最佳的质量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质量成本。
最后,本文提出了基于ABC/M的质量成本控制目标与策略。基于ABC/M的质量成本控制的目标为:在消除评估与失败作业的同时,最小化预防作业的需求量,最大化预防作业的效率。策略:(1)直接跟踪失败成本,努力使其降至为零;(2)投资于“适当的”质量预防作业,促使质量的改进;(3)根据当前的结果,降低评估成本;(4)持续评估,调整预防措施,争取进一步改进。基于以上策略,作者构建了融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于一体的全面质量成本控制体系框架。事前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成本控制标准的制定以及质量成本预算的编制;事中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成本的跟踪、差异计算与分析以及相关信息的反馈机制;事后控制主要包括质量成本控制业绩报告、业绩考核评价与激励。
(李金俏整理自《会计论坛》2007年第1期,作者:夏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