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内部审计工作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查错纠弊,更高层次的审计应该实现监督与咨询并行发展,实现风险可控、效益可增、良性互动的业审融合工作状态,确保在治“已病”的基础上,有效防范“未病”,对农商银行可能受到的危害和损失,有效经营和闭环管理审计发现的问题,在问题整改过程中挖掘管理型经济效益。
图片
一、统一思想,提高合力
内部审计紧紧围绕农商银行改革发展中心任务,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动完善内部控制和治理机制,有力促进各项业务健康经营可持续发展。在问题整改环节,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避重就轻、敷衍拖延的现象,对审计揭示的问题原因分析不透彻,整改措施不得力,导致屡审屡犯,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为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效能,应从建章立制抓起,修订完善《审计整改实施办法》,对审计问题的整改体系进行责任划分,强化各相关方的主体责任意识。建立制度化和流程化的整改机制,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为落实整改和评价标准提供制度保障。审计人员要树立“向审计问题要效益”的价值理念,不断拓宽和创新审计工作思路,在做强信息化审前分析、做精现场审计工作基础上,逐步强化问题整改过程中的咨询功能建设。被审计单位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审计发现问题,用提高经营质效的正确心态对待问题整改,真正落实落细整改工作。条线职能部门应以问题整改为抓手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做好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工作,从体制机制、制度流程、系统功能等方面开展深层次整改工作。通过问题整改三角模式的运行,让审计整改各参与方充分认识到加强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落实审计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审计整改合力。
二、选好工具,提升质效
为推动审计发现问题分层次、有计划的实施整改,审计部门运用波达排序法,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层分类,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让被审计单位快速识别和迅速定位关键问题,对性质严重、屡查屡犯的问题引起重视,对短时间内难以整改到位的问题,列出整改计划表,确保问题整改有计划、有跟踪、有落实。辅以审计巡回讲堂、审计简报等方式方法,对高频问题、典型案例的风险特征识别和标准化整改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各个业务条线例会进行宣讲,起到检查发现一例、成果辐射全行、警示教育一片的监督效果。
充分运用“问题三表”实现审计整改全流程管理,建立《审计发现问题跟踪整改台账》与《审计发现问题清单》《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清单》对接销号机制,动态监测审计整改实施进度,防止跑冒滴漏。随着审计整改动态跟踪管理系统开发上线,“问题三表”将实现“点对点”式信息化管理,切实提升审计整改的效率效能和实施效果,为后续审计项目的立项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三、重在落实,目标导向
审计整改工作千头万绪,唯有理清思路,才能找出最优解。在把准审计问题整改难这一症结的情形下,不仅要选好工具、用好方式方法,更关键的一步在于落地实施,要以成果价值导向为引领,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农商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防风险、增效益的职责功效。
建立闭环式审计整改机制,内部审计部门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被审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审计建议,提出整改落实意见和措施,及时整改后将书面整改结果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整改情况进行后续跟踪调查,检查问题是否得到及时纠正、审计成果是否得到有效应用。健全与条线管理联动机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主动加强与业务条线管理部门的沟通、协作,获得资源支持和实施通道,建立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合力落实等工作机制。将审计整改纳入被审计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审计整改与被审计单位、相关责任人员的考核内容相挂钩,切实调动被审计单位、相关责任人员落实整改的主观能动性;对屡查屡犯问题,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彻底扭转一查了之、一罚了之弊病思想,提升审计整改和成果应用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四、结语
内部审计作为农商银行的第三道防线,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审计发现问题的能力,更要强化审计项目“后半程”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风险防控联席机制,有效经营审计发现的问题,形成项目管理的闭环模式,提高审计整改质量和效率,增强审计成果的运用效能。通过内部审计监督全程发力、有效作为,提优农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能力。
作者:姜 伟
单位:江苏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审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