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 180 8892
在国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战略的进程中,科研事业单位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关键使命。随着国家对科研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涵盖了科研仪器设备、科研用地、办公设施和无形资产等多个类别,是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参差不齐。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盘活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意义
第一,有效盘活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能够显著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通过对闲置资产的合理调配和再利用,为科研工作提供更有力的物质支持。例如,将闲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给其他有需求的科研团队,不仅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频率,还能减少重复购置,节约科研经费。
第二,资产盘活有助于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创新能力。资产盘活后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资源,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科研成果的产出。例如,利用盘活资金购置先进的科研设备,提高科研实验的精度和效率,推动科研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第三,国有资产的有效盘活能够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合理运营和管理国有资产,通过资产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增强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对于推动整个科研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盘活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
二、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征
1.专用性强。
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多是为了满足特定科研项目或科研领域的需求而购置或建设的,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例如,高精度的科研仪器设备,往往是针对某一特定学科的研究方向或实验要求专门定制的,其功能和用途较为单一,难以在其他领域或科研项目中广泛应用。这种专用性使得资产在使用范围上受到一定限制,一旦科研项目结束或研究方向调整,这些专用资产可能面临闲置风险。
2.更新换代快。
科研领域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保持科研工作的先进性和竞争力,科研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国有资产。特别是科研仪器设备,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设备不断涌现,其性能和功能不断提升。这就导致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同时也增加了资产购置和管理的成本。
3.无形资产占比逐渐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研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如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知识产权等,在国有资产中的占比逐渐提高。这些无形资产是科研事业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然而,无形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相对复杂,其价值评估、转化应用和权益保护等方面都面临诸多挑战。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往往需要更多的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支持。
三、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部分资产存在闲置情况。
一方面,由于科研项目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一些科研设备在项目完成后就被闲置,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例如,某些科研项目为了满足特定实验需求购置了昂贵的专用设备,但项目结束后,这些设备由于通用性差,很难在其他项目中继续使用,只能长期闲置在仓库中。另一方面,部分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购置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盲目追求高端设备和先进技术,导致购置的资产超出实际科研需求,造成资源浪费。
2.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许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在资产购置环节,审批程序不够严格,存在随意采购、超预算采购等现象;在资产使用环节,缺乏定期的资产清查和维护保养制度,导致资产损坏、缺失等情况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手续繁琐,处置不及时,影响资产的盘活效率。此外,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实现资产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
3.资产配置合理性欠佳。
科研事业单位同部门之间的资产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热门科研领域或重点实验室资产配置过剩,设备闲置情况较为突出;而一些新兴科研领域或基础研究部门则资产短缺,甚至无法满足正常科研工作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资产调剂机制,部门之间的资产难以实现合理流动和共享,进一步加剧了资产配置的不合理性。
4.无形资产运营管理薄弱。
许多科研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不足,在科研成果转化、专利技术应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导致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充分实现。此外,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交易和权益保护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估方法不科学、交易市场不规范、权益纠纷处理困难等,影响了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四、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路径探索
1.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实现资产盘活的基础。首先,要明确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职责和操作流程,加强对资产购置的审批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严格预算执行,确保资产购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完善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状态和使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同时,建立资产维护保养制度,加强对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延长资产使用寿命。最后,简化资产处置手续,规范资产处置流程,提高资产处置效率,确保资产处置的公开、公平、公正。
2.优化资产配置。
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统筹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机制。通过对各部门科研需求的深入调研和分析,精准把握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及潜在需求。同时,紧密结合单位的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制定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浪费。在制定资产配置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更新换代速度、部门间的共享需求等因素。此外,为进一步防范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过度配置,还需严格把控资产配置审批流程,审批环节应重点聚焦资产购置的预算管控、使用效益的科学预测,以及是否契合单位发展战略和科研实际需求等方面,确保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建立调剂共享平台。
建立资产调剂共享平台,促进部门之间资产的合理流动和共享。通过这一平台,各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其他部门的资产闲置情况和使用需求,实现信息的透明共享。对于闲置或利用率较低的资产,及时进行调剂或共享,从而打破部门壁垒,让资产在更需要的地方发挥价值,实现资产的快速调配和优化配置。
4.强化资产运营。
对于闲置资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运营盘活。一是开展资产租赁业务,将闲置的房产、设备等资产出租给其他科研院所,获取租金收入。二是推进资产合作经营,与其他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国有资产开展合作项目,通过合作经营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加强无形资产的转化与应用,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转化与应用机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完善专利技术的运营管理,通过专利许可、转让等方式挖掘专利技术价值。
5.提升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通过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资产信息共享,为资产的优化配置和盘活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资产管理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为资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五、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
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盘活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作为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科研设备等国有资产。然而,如何将这些资产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其最大价值,成为研究院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研究院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拥有众多专利证书,但这些成果难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面临落地转化困境,无法有效创造经济效益,大量科研成果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国有资产的潜在浪费。
二是科研设备闲置。研究院拥有一批先进的科研设备,如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60余套,涵盖了无损检测、表征检测、元素分析、热学性能分析等130余项测试业务。然而,在研究院发展初期,这些设备主要用于内部科研项目,存在设备利用率不高、部分设备闲置的问题,国有资产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盘活策略与实施。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一方面,积极开展横向技术合作,与国内外12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达成技术合作项目17个,合同金额超270万。通过与企业合作,将研究院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动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加快成果落地。另一方面,依托园区的科创平台、孵化资源和专业化服务团队,对具备成长潜力的研发项目进行落地孵化。已成功自孵化企业47家,投资项目12个,项目融资总规模达3500万元,同时与16家投资机构建立合作,自引基金3支,基金管理规模达20亿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和资源支持。
二是科研设备共享举措。联合园区共同筹建明月湖材料检测共享中心,采用“自有+整合+共建”模式,聚合高端X射线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科研设备60余套。通过该共享中心,实现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共享中心可对外提供130余项测试业务,已为国内10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累计提供了10000余次检测服务,有效避免了设备的重复购置,降低了科研成本,促进了科研资源的共享与流通。
三是构建多元支撑体系。创新培育模式,研究院勾勒“3+π”蓝图,摸索形成特色产业化路子,构建“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的全流程培育模式,为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成长提供持续支持和服务。完善资金支持,打造“拨投结合+直投+基金”早期项目支持体系,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为科研项目孵化和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盘活成效。
一是经济效益提升。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技术合作合同金额增加,企业融资规模扩大,为研究院的持续发展夯实了经济基础。
二是企业孵化成果显著。成功孵化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涵盖智能制造、低空经济、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部分企业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如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端智能装备早期故障试验系统多项技术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推动了区域产业升级。
三是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科研设备共享中心的建立,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科研成本,促进了科研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高效流动和共享。
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盘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科研事业单位不断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加强资产运营和管理能力。政府部门也要在政策支持、制度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和保障。未来,科研事业单位应不断创新资产盘活模式和路径,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为科研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