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从交易费用理论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正式驶入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轨道。那么,为什么各国会逐步走上会计准则的趋同道路,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否是一种必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呢?本文试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答上述问题。

一、有关交易费用的概念界定

交易费用的思想最早来自于科斯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并在《社会成本问题》中给予了具体化:交易费用是指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在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订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的条件得以履行等等的成本。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潜在动因——降低交易费用

一般理论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全球贸易的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流动的结果,笔者认为从交易费用理论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实质上是各国寻利集团为了降低或转移在原本采用各国GAAP条件下集团的交易成本,而与其他寻利集团进行博弈的动态过程,而国际趋同下的会计准则则成为这一博弈下降低全球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选择对交易费用的影响分析

(一)趋同对象分析。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来看,即使制定了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要在国际上推广,其谈判成本将会高得使其无法接受。对于其他两个方案,从交易成本来看,我国现在会计准则与趋同的会计准则越相近或趋同的难度越小,之前的相关知识存量越多,与本身的其他法律法规越协调,趋同的交易成本就越少。

(二)趋同时间分析。我国开始研究制定会计准则的时间较晚,因而及时的趋同并不像有些国家一样存在着很大的沉没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会计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行会计趋同的条件日益具备。  

(三)趋同程度分析。从趋同程度来分析,一种方法是完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全文引入,这种方法仅从制度的制定成本来看无疑是最节约交易成本的。另一种方法是对国际会计准则和其在本国的适用性进行评估,再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与之统一的会计准则。这种方法尽管增加了评估成本和制定成本,却大大降低了风险成本。我国现在的做法就是在考虑国情的基础上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与之协调的会计准则,但针对一些特殊项目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以趋同最好的方法是成熟一个,采用一个,同时保留自主制定的权力。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成本,最终从总体上降低交易费用。









(详文见《商业会计》2007年3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