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论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提要:审计风险模型先后经历了初级审计风险模型、基本审计风险模型、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四个阶段,本文从审计目标转变的需要、应用内部控制概念的扩展和审计风险控制的完善三个方面对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剖析,并对我国如何采用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



审计风险模型是运用审计技术控制审计风险的具体方法,是应用风险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工具,审计师通过运用恰当的审计风险模型,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历程,了解和掌握审计风险模型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不断深化对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继续探索改进审计风险模型的方法,以期将审计风险模型更加有效地应用到审计实务中来。

一、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

(一)初级审计风险模型

1720年,英国爆发了审计史上著名的南海公司事件,该事件标志着现代审计的产生,自那时起至二十世纪初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师普遍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此时的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本身具有发生重要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固有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师检查了存在错误或舞弊的凭证和报表却没有发现错弊的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控制模型表述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检查风险(DR)

该模型是审计风险模型的最初发展阶段,体现了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的基本思想,该思想至今仍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应用于一些重要科目的审查,以后阶段的模型皆是在这一初级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基本审计风险模型的形成

1938年,美国爆发了审计史上最大的案件——麦克森·罗宾斯(Mckesson & Robbins)公司倒闭事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后颁布的增加的审计程序方面明确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评价,这使得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开始在审计实务中应用,并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成为主流。由于该方法以控制测试为基础,因此,产生了内部控制没能及时防止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即控制风险。同时,由于审计师在该方法下大量采用样本测试,于是存在着部分不能反映总体性质的可能,即抽样风险,从而提高了检查风险的水平,此时的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演变为:

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

相对于初级审计风险模型来说,基本审计风险模型已经初具规模,审计风险因素也基本齐全。由于审计师强调通过评价内部控制来发现和降低经济业务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审计的重点由固有风险转移到了控制风险上来。该模型在当时并未成形,但它已成为审计师决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主观依据,为审计风险模型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详见《商业会计》2006年7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