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传统会计准则的突破
一、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挑战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一直是会计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发挥其对资本市场运行和风险管理(如套期保值)的积极作用,必须有效解决会计理论及实务处理遇到的新问题。
要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会计报表中,首先就要解决确认的问题,企业所拥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互换合同等,同时会给企业带来一笔资产和一笔负债。将企业收取金融资产的权利确认为一项资产显然与资产的定义不符。金融工具交易时,交易双方往往没有现金支付或是只有少量的现金支付,实际的金融工具要到双方交割时才会转移。签订合同时转移的实际上是双方的交易保证金,这与企业以后交割的金融工具在价值量上相差较大,因此,企业拥有合同权利(例如买入期权)与到期企业实际买入的金融工具在量上没有关系,因为企业在是否执行相应的合同权利上存在不确定性。
按照这个定义,衍生金融工具也是无法纳入现有的按照资产和负债定义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会计账户进而进入会计报表中的,因为企业在签订衍生金融工具合同的时候,交易或事项尚没有发生,如果在此时就加以确认和计量,会将一些未发生的预期信息带进会计报表中,这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靠性要求不符。如果将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在签订合同时就加以确认,无疑会增加会计报表被人为操纵和修饰的空间,而且与收入的确认标准也不相符。
从计量属性来看,如果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量,势必不能反映它的巨大的收益或损失的波动,从而也不能向投资者提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信息,从而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大减少。因此从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这一目的来说,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但是这种以价值为主的创新模式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传统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它使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计量基础发生了变化,会计报表的计量成为综合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和现行成本组合的混合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较能为使用者所接受,美国的有关委员会调查结果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部分会计原则的突破
(一)资产的定义
(二)资产和负债的分类
(三)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四)损益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