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我国实施风险导向型审计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风险导向型审计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的优点

从审计模式的发展来看,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审计模式: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账项基础审计主要根据对账簿记录、原始凭证等会计核算系统的审查取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制度基础审计是从提高审计效率的角度出发,将审计程序划分为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以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评价为基础,确定审计程序、时间与范围。这两种审计模式都受制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因而不能克服由会计系统固有局限所产生的审计风险。由此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它具有以下优点:

(一)兼顾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

制度基础审计的明显不足之处在于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分配失当。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难以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而风险导向型审计则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全新思路。首先,它要求评价客户的控制环境,并鉴别会计报表重要组成项目,考虑到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审计目标,最后才根据审计目标确定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二)能更好、更全面地控制风险因素
制度基础审计所关注的内部控制三要素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但它对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其对审计计划的影响缺少表述,比较有限的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控制环境和会计系统有关交易流程的一般知识,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凭借对控制环境或会计系统的把握鉴别各种可能的错报。事实上,一旦企业管理层发生重大舞弊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就失去了作用,内部控制的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相比之下,风险导向型审计关注的控制制度为五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注册会计师借助内部控制的评估掌握应关注的风险所在,随之重点测试高风险领域以确定收集证据的数量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