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都来“抓臭虫”
作者:[余新培]
英语中,bug一词指虫子,而在计算机软件、硬件业,它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把找错误、堵漏洞、补不足叫做“抓臭虫”(debug)。其实,在会计领域也同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bug。下面,笔者就“咬文嚼字”,就会计学一些基本概念的文字表达,找出一些自认为是bug的问题来,以抛砖引玉。
1.“帐”还是“账”?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是记账算账,然而,这个字写作“帐”还是“账”,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记账嘛,当然涉及到钱,而钱与贝壳有关,这该算是常识了,所以,当然是记“账”。
但是,事情总有例外。我国会计史学界权威郭道扬教授专门就这个字作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写了几千字的文章,坚决地要记“帐”。其文章承《说文解字》的风格,从“帐”和“账”的起源讲起,结合史料进行了有力的证明,文中详细地讲到最初历史文献上出现“记帐”字眼时为什么是“帐”,也讲到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为什么原因有人要翻“帐”为“账”。不论是谁,看过之后,最终会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
2.营业外收入不是收入!营业外收入怎么不是收入呢?这是学生们常常感到疑惑的地方。虽然学生们因为这个误会而对收入的定义、特征有了更清楚的记忆,但在会计信息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今天,我们总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在这一问题上栽过跟头后才得到正确的认识吧,况且,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不是有一条“可理解性”么?既然知道有可能造成混乱,为什么听任它存在呢?会计术语中有一个含义与营业外收入相同但其涵盖范围更广的“利得”一词,为什么不用呢?
3.所有者权益与净资产是什么关系?许多书籍在讲解什么是所有者权益时,一般都是作类似如下的表述: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它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述方式,但笔者认为其在文法上也存在bug。
我们知道,权益在会计学上具有独特的含义,它指的是企业出资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而根据出资方式的不同,该权益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有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之分。因而,在解释所有者权益的表述第一句话完了之后,符合逻辑的行文方式应该是说明所有者权益的具体内容,如参与生产经营权、利润分配权等。但上述的表述并没有这样,接着所述的内容实际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而容易令人得出“所有者权益就是净资产”的错误说法。
那么,表述中的第二句话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作为一种权利,自然要有标的,要有指向,权益的标的是资产,这是肯定的。但是,债权人和投资者都给企业提供了资金,都对企业资产有要求权,而实际工作中不可能也不应当将债权人和投资者提供的资产分开进行核算,实际上,某项资产进入企业后,它就成了企业的资产,它既不再姓“债”,也不再姓“投”。为了将债权人、投资者权益的具体数额记录清楚,在会计上就分别为他们设立了反映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如各种借款、欠款项目反映了债权人权益的数额,而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项目反映了所有者权益的数额。所以,实收资本等只是反映所有者权益数额及其变化情况的项目,它们在数量上等于企业的净资产数额,但它们并不是所有者权益本身。
4.平行登记问题——原因还是结果?我们知道,平行登记是一笔业务在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中都需要进行记录时所采用的一种科学的记账方法,其科学之处在于:因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登记的内容相同,只是详细程度不同,因此,总分类账户的本期借贷方发生额、期初期末余额和明细分类账户的相关记录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平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平衡关系,来检验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因此,各种平衡关系是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特殊关系之结果,而非平行登记之结果,相反,它们可以被看成是平行登记必须达到的标准,是先期存在的。
但是,现在有不少书籍,甚至包括一些名牌高校的会计系列教材,却把平行登记说成是上述各平衡关系存在之因,颠倒了因果关系,从而使人无法对平行登记有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