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期望审计风险确认及其审计计量的影响因素探析

一、期望审计风险的确认与计量《独立审计详细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第3条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因为审计客体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审计职员的素质及审计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审计职员老是要承受一定的审计风险,但这并不表明审计职员对审计风险无能为力,他们可以通过对各种审计风险要素的分析估量,选择恰当的审计谋略,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在风险基础审计方式下,对于一个审计项目,审计职员在开始审计之前,要预先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这种由审计职员预先主观确定的、客观存在的、在审计工作结束时愿意承受的审计风险就是期望审计风险。它是审计职员在完成审计工作且已签发无留存审计意见的审计讲演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仍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程度。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概率取值范围在0~1之间。零期望审计风险意味着完全肯定,也就是说审计职员要求审计意见与被审计事项完全一致,这显然是不具有客观的现实性;而期望审计风险为1意味着完全不肯定,即审计职员可以不进行任何取证工作就发表审计意见,那么该审计流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了理解期望审计风险的含义,现假设有大量的审计项目(好比10万个),在这些审计项目中,有多少项目存在未被发现的重大错报或漏报而不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呢?这个比例可能低于10%,很可能接近1%、0.5%或者0.1%。假如审计职员以为这一审计项目的恰当百分比为1%,则审计职员判定的可容忍错报(审计重要性)就是1000(10万×1%)个项目。审计职员对这一判定有多大掌握呢,是99%仍是95%?假如审计职员但愿这一判定公道的程度为95%,那么期望审计风险就是5%。也就是说,在这一审计项目中,审计职员以95%的掌握保证1000个以内的错报项目不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或者说,在这一审计项目中,审计职员计划收集审计证据,以使无法发现超过1000个错报项目的期望审计风险只有5%。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期望审计风险是审计职员就某一审计项目无法发现超过审计重要性水平以上的错报所愿意承担的审计风险。因此,在确认与计量期望审计风险时,审计职员首先应当说明审计项目评估的审计重要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确按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假如不说明某一审计项目的审计重要性水平,而谈期望审计风险是多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例如,5%的审计风险,假如没有说明审计重要性水平就意味着100个单位的错报和100万个单位的错报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也应该留意,不能以审计重要性水平来代替期望审计风险的取值(笔者所看到的资料多是以审计重要性水平来代替期望审计风险的取值,这是不准确的),由于100个单位的错报其风险是5%仍是95%呢?值得留意的是,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期望审计风险。在实务操纵中,审计职员应当在评估审计项目重要性水平的条件下,首先确认和计量期望审计风险,并以此为目标,在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详细的审计谋略来控制检查风险水平的高低,从而尽力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期望水准。 (责任编辑: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