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桂林产业发展的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桂林市基础资源条件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低纬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条件十分优越,同时也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

(一)旅游资源。

桂林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岩溶地貌,集中而丰富的熔岩地貌,造就了桂林奇特的秀丽山水。桂林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和优势:一是山川秀丽独特,素有“甲天下”的盛誉;二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浑然一体。漓江、芦笛岩、象鼻山、龙脊、八角寨、灵渠、桂海碑林、王城等景区(点)各具特色;三是城市与景区交融,推窗、出门就能见景;四是景观分布的空间层次多,且各具特色;五是多数景区有城镇作依托。

(二)自然资源。

桂林林业资源丰富,是广西的主要林区之一,2005年,深林覆盖率高达66.5%,植物种类有199科,564属,1415种。深林总蓄积量为4916万立方米。动物种类1539种,隶属68目295科。

桂林水资源丰富,区域内河流密布,径流丰富,有集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80多条。五条主要河流汀江、桂江(漓江)、资江、浔江、洛清江,主干长达765千米,流域面积2.3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263亿立方米。

已发现有用矿产40种,其中探明储量的34种。主要矿产有煤、铁、锰、铅、锌、钨、锡、金、钽、萤石、钾长石、滑石等。

二、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桂林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十一五”以来,桂林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呈逐年上升势态,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83.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5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9.45亿元,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321.06亿元。财政收入85.55亿元,年均增长16.3%,均财政收入1683元。

(一)农业。

“十一五”以来,桂林市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 2008年,全市林牧渔业总产值276.32亿元,比上年增长7.0%。

2008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10.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实交国家税金68.93亿元,增长13.3%,农用化肥施用量61.97万吨,增长0.3%,农药使用量6999吨,增长0.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83万公顷。

(二)工业。

随着三次产业良性调整,桂林市工业产值大幅增长,并向高新科技产业方向发展, 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35亿元,增长30.5%,工业园区和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加快,高新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工业增加值156.79亿元,增加13.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2.69亿元、138.21亿元,分别增长202.0%、25.1%。

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55.9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8.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78.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房屋竣工面积356.2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90%。

(三)旅游业。

全市旅游业发展强劲,2008年,旅游经济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接待国内外旅客1626.90人次,比上年增长6.3%。全年境内外游客达125.02人次,比上年下降2.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73.7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境外旅游收入26.48亿元,比上年下降2.4%。

三、主要差距

虽然近年来桂林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与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国内相比,桂林市经济水平在广西领先,与全国比相对落后,和国内发达城市相差更远。

(一)人均GDP较低,居民收入有待提高。

2008年桂林市人均GDP为17435元,与厦门、上海市相比,有很大差距。

(二)产业结构比例仍需调整,依靠资源产生价值的第一产业比例还较大。

至2008年,桂林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7:40:32,但与厦门等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仍趋于平均,二次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2008年厦门三次产业结构为1:52:46。

(三)第二产业中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新企业比重不够,还未形成支柱产业。

2008年,桂林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GDP的13%,而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已占全市GDP的44.1%。

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桂林资源特点,合理的产业结构应该具有下述明显特征:一是知识、技术密集度高,新兴产业比重大,服务功能强;二是附加值大,经济效益好;三是能源、原材料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四是优势突出,幅射力强,不自成体系。

(一)农业。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利用区位优势,进一步发展“秋冬、春夏水果兼容”、“南橙北柑”、“畜禽并重”、“高山反季节蔬菜”等优势品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积极倡导按照生物链规律,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粗加工、精加工、包装、保鲜、储藏、运输和销售业,形成种养——加工——运销配套产业链,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网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附加值和综合经济效益。
3、建立农业生态模式,以恭城县实施生态示范区建设为模型,结合各县特点,大力发展“三位一体”即“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模式。

4、积极发展无污染的生态食品。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创建品牌,扩大规模,逐步提高健康、安全食品的份额,提高桂林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

(二)工业。

1、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产品层次上,进行产品生态评价与生态设计。对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周期评价,为产品生态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2、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

3、工业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4、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具有集成性、耐久性、高效性、经济性和易维护的特点。道路设施要最小化能源使用和最大化时间利用效率。水和能源等基础资源供给、固体废弃物和各种排放飞综合处理要具有专业化和规模化效应。

(三)生态旅游业。

旅游业是对环境依存度很高的低能耗产业之一,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1、鼓励企业投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在政府规划的指导下,引入市场机制,以企业开发方式为主,引导企业利用桂林的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加快旅游景区的建设。在旅游项目开发中,要做到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2、挖掘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内涵,提高生态旅游的品味与质量。在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同时应进一步挖掘桂林市旅游资源的文化、历史底蕴、多样化的民族风情,提高和充实旅游产品与服务业的层次,扩大旅游规模,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

3、加强旅游景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大搞植树种草,绿化、美化、旅游区的环境。旅游景区要通过编制手册、树立标牌、导游讲解、实物展示等手段,宣传生态宝华知识。实行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制度,推广使用可降解的旅游快餐具和包装物,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禁止制作、出售用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制作的旅游纪念品,保护生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