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背景下高校资金成本控制的探讨

中央部门预算改革是近年来财政部门从制度上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以实现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向现代管理制度过渡和转化。建立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科学、规范、先进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是预算改革的重要目标。从改革的成效看,部门预算改革强化了绩效预算理念,有效防范了使用单位对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提高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就财政资金监管角度而言,国家对财政性资金的使用要求日趋严格,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贯彻“收支两条线”、财政结余资金收回等手段都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重要手段。从高校资金运用层面看,部门预算改革带来的资金拨付渠道、管理方式的变化,改变了高校原有的资金管理模式,高校对财政拨款资金的调控能力削弱了,原有利用和充分发挥财政性闲置、沉淀资金弥补高校资金不足的运行管理模式失去了意义,校区建设、日常运行等资金来源匮乏使得高校对银行贷款更加依赖,这就要求高校要针对自身的资金结构状况,结合高校维持、运行、发展的资金需求,认真做好资金的安排筹措工作,在保障高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高校的资金成本。就此,笔者就高校资金成本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以期研究成果对实际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做好银行贷款的管理工作

高校贷款主要用于新校区基本建设。目前,很多高校的银行贷款以中长期为主,中长期贷款的优点在于,短期还本压力较小、受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小,缺点在于贷款的利息成本较高。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如果通过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银行,获得优惠的利率、期限,适当地配比流动资金贷款,能大量节约高校的贷款资金成本。

从表1可以看出,每5 000万元银行贷款最高利息成本为297万元,最低利息成本为218.7万元,后者与前者的利息支出差额为78.3万元。

对于高校而言,做好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测算,合理安排银行贷款资金计划,在综合考虑现实支付能力与潜在支付能力的基础之上,结合战略合作银行的最优政策,实现中长期、短期贷款的最佳配置,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高校的贷款资金成本。

高校在考虑贷款资金成本最优化的同时,应考虑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于贷款的规模、利率成本、使用方向的动态控制。现阶段,需特别关注银监会颁布的2010年第1号令《流动资金贷款暂行办法》,各商业银行均相继出台相应实施细则,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的受托支付将成为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控制手段。高校在考虑配比短期资金贷款比例的同时,要注意因国家金融政策调控可能对短期资金贷款转贷产生的不利影响。

二、银票业务是降低资金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

利用银票这一工具可以为学校降低资金成本。现在各银行的银票办理手续费均为万分之五,目前贴现率波动区间大约在月息1.4‰~1.5‰,个别小规模商业银行会更低一些。一般银行会要求办票方提供(部分或全额)保证金(按6个月给付定期存款利息)和担保单位。对于高评级客户可以免去双保要求。个别小规模商业银行会有代客户直接贴息模式(自开自贴),即开银票后,将票款全额付给对方单位,在开票方账户划收贴息。

从银票的这些特性可以看出,在贴息率处于较低价位时,无贷款需求单位开出银票,扣除手续费后会获得一定的资金利差,如表2所示;有银行贷款需求单位开出银票,可以降低利息支出水平,如表3所示。

从银行方看,银票业务收益相对贷款收益较低,但有利于合理调节银行的信贷构成;从高校方看,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在有保证金模式下,银票业务会较好解决银行的存贷比,维持良好的银校合作关系,以获得银行对高校更多的支持。高校在签订基建招标合同及大额设备采购合同时,如附加银票条件,会减少资金成本,即使在合同条款内承担贴现利息,也是可行的。在资金依托银行贷款模式下,银票越多,资金成本节约效益越好,但其创造的资金效益需要长期运作才能显著体现。



操作上,银票业务手续相对复杂,如将银票业务作为高校资金支付的常规业务,对于资金管理人员的资金调控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对于有银行贷款需求的高校,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应考虑将银票付款期相对集中,以减少银行贷款笔数。

三、利用校内资金结算中心可以适当降低融资总额

校内资金结算中心是经济体制转轨期的特殊产物。校内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由筹资运作向单一资金管理归集方向发展,随着校内资金结算中心的功能转换,许多高校撤销了校内资金结算中心,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对捐赠资金进行资金运作。在这种资金管理模式下,随着国库支付体系的日益完善,财政资金专户管理,高校无法对大额暂时不用的财政资金进行短期调剂使用,以弥补学校资金的临时缺口。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金流动压力。

然而,对于高校后勤、产业等事业发展状况良好、有大量资金沉淀的高校来说,校内资金结算中心的存在,相当于归集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沉淀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资金周转紧张的问题。对于有银行贷款的高校而言,归集资金的存在,只需要高校付出活期存款利息,却享受了该部分资金的存贷差额,可以相应降低高校的贷款总额和利息成本。
四、加强自筹资金收入进账管理工作,加速资金流入

自筹经费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到账越及时,高校的资金调节能力越强,资金使用效益越高。对高校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做好学费清欠工作

对高校而言,大多数因家庭贫困欠费的全日制本硕生,通过高校开放的“绿色通道”提供的奖助学金、国家和地方扶持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等得到了多渠道有效解决,但是,高校仍然面临较为严重的拖欠学费现象。就资金成本角度看,即使每年的欠费总额不是很大,历年累积影响效应也是较大的。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应重视全日制学生的收费问题之外,还应通过规范院系办班收费流程,提高各类办班收入的收费效率。

(二)加强横向科研经费到账管理

相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来说,横向科研经费不属于国库支付体系,使用进度相对较慢,更易于在高校形成资金沉淀效应。从经费到账角度看,高校对横向经费进账到款的控制影响能力更强。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在管理科研经费合同时,往往重视了年度经费总量,却忽视了科研合同经费的到账履约管理,虽然立项方在科研经费合同中约定了支付时间,但未能有效履行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教师将发票(收据)开出很长时间,经费却迟迟不能到账。因此,做好横向经费的到账管理,也就加速了资金的流入与沉淀。

五、努力推行公务卡业务,缩短高校资金暂付周期

高校的经费支出与政府部门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经费种类多,使用人员多,支出零星的特点较为突出。高校暂付款量较大,受现金开支管理规定的约束,教师差旅费和购买零星设备、材料、办公用品等均需先到财务部门借款,由于使用的是学校的资金,教师对借款主动冲账还款的积极并不高,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多通过借款阶段性占用学校资金的现象。

公务卡既具有一般银行卡的授信消费等共同属性,又具有财务管理的独特属性,高校对日常公务活动推行公务卡后,工作人员外出公务消费时,可以不再预借现金,而是持公务卡先行刷卡支付,报销时持发票及POS机消费小票经审批后到财务部门报销,财务部门通过银企互联、财务POS等方式把资金直接归还到公务卡上。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出差前预借现金的手续,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现金支付结算,延缓资金支付时间,减轻了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情况下,对高校而言,公务卡的推出更多的作用在于节约学校校的资金流量,方便教师的使用;从长远意义上来说,随着国家公务卡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卡的核心意义还在于加强经费管理,规范消费行为。

随着中央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财政资金将会纳入国库支付管理体系,高校资金运作管理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开源节流是高校一直提倡遵循的办学原则,从大的方面来说,学校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是高校开源的重要方面。节流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本文从日常资金管理工作的层面提出一些资金成本的控制渠道,可能某种资金成本控制方式不一定会带来多大影响,但只要我们在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做好点点滴滴的细节工作,其组合产生的资金效益往往也是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