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日前,第三方调查公司——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提供方麦可思公司发布报告,对11个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3年居高的专业,亮起了“红牌”,会计专业就在其列。其原因是由于近年来财会专业火热,致使财会类人员数量激增,出现了百人争3个会计岗位的现象,可谓是“僧多粥少”。作为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在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下,要想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使其在职场中取胜,必须从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出发,根据会计教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一套适应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会计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规范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观念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品德”的要求远远高于“专业技能”、“学历”、“社会经历”等等。诚信、责任心等职业道德是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基本要求。
(二)财务核算和财务软件操作能力
财务核算能力就是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来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企业已经采用财务软件记账,也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
(三)会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特性,树立为企业出谋划策、为信息使用者担负责任的服务意识,了解、熟悉本行业的经济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
(四)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
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
(五)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
会计人员的预测、决策和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招聘会计人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详细的统计,选择这项的大多是大中型企业,说明管理、决策等职能在规模较大企业的重要性。
(六)会计人员要求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
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技术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检验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标准。
(七)懂英语
这里强调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技能。外资企业需要懂英语的会计人员,其他企业由于需要出口商品或者是进口原材料等,也需要懂外语的财会人员。
(八)会计人员要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综合起来,确定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能适应会计及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技能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素质为基础
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基础素质包括会计专业大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是会计操作技能的支撑,同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源泉,它将影响到学生就业的范围和未来的职业迁移。应合理构建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学。具体课程组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综合英语、财经写作、计算机基础理论、基础会计、统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财政与金融、电子商务等。
(二)能力为本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已不仅仅是知识型人才,而是要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重素质胜过重知识,重能力胜过重学历,已成为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共识。因此,可以说能力的培养高于一切,能力包括持续发展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英语应用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相关领域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
(三)技能为重点
专业技术能力包括:财务会计核算能力、成本会计核算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的能力、审计能力、税务筹划能力等。它是会计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与本科教育相比,更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为使学生就业后能快速地适应各个工作岗位,达到职业要求,根据会计行业的常见岗位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分岗位进行培养。如开设“出纳业务操作”、“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成本核算”、“纳税计算申报”等技能培养。
根据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将素质和能力分解,知识重组,课程开发,分模块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在此基础上制定各阶段的培养目标,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三、实施的具体策略
(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
用人单位在招聘会计人员时都要求具有会计职业资格证,因此把职业资格证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历教育中来,使学生毕业时就能获得“双证”,增强学生求职竞争力。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考证时间都在每年的4—5月,因此考证要循序渐进,分阶段确定培养目标。
第一阶段,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为培养目标。将财经法规、计算机应用等安排在第一学期,将财务会计提前到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上课,加强基础会计电算部分实训,同时加强考前辅导,以保证学生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实现学生能充分就业。
第二阶段,以考取初级会计师任职资格考试为培养目标。初级会计师任职资格考试科目主要涉及到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经济法,将考证内容融入到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课程教学中,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考试内容。这一目标的实现为学生就业竞争增加了砝码。
(二)大力推进课程的开发和课程整合
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因此课程的设置应本着“知识够用”的原则,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打破科目界限,适当调整、简化来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的整合。例如:考虑到某些中小企业利用Excel来进行成本管理,可以将Excel与成本会计相结合进行教学。再如:借助“挑战杯”创业大赛的东风,毕业设计可采用虚拟创业的形式,由学生自我组成团队,自己选定创业项目,创立企业,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制度设计、成本预算、财务分析、投资决策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团结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实现,有些能力的培养,如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实现。在教学中,可采用行为引导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预先设计好典型、具体事例,把复杂的理论及操作过程通俗、生动、形象地讲授、演示给学生。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用人单位出于培训成本、工作效率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在招聘会计人员时,要求具备三年以上独立会计工作经验。对于一个毕业生来说,缺的就是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就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技能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生在校学习,除了获取会计专业技能,还要获取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校内实训应当包括财会实训和其他专业实训。财会实训室分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内容包括会计单项技能实训和会计岗位技能实训两个阶段。会计单项技能实训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会计岗位技能实训包括出纳业务操作、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成本核算、纳税计算申报等。其他专业实训室包括电子商务、证券交易、金融等专业实训。通过校内实训不仅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一体化,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及在相关领域的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模拟只是一种虚拟业务的训练,如果学生不经过真正的工作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还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环境,面对真实的业务,进行真实处理,增长本领。可聘请企业的会计人员做兼职教师参与实习指导,并通过校企签订协议,把学生的实习实训纳入企业的人才资源培养规划中,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学生分阶段进行考核,企业择优录用,实现实习、就业的一体化。
总之,以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技能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