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对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思考

会计职业道德对于会计职业如同社会道德对于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涉及一个根本性的职业生态环境问题。会计首先是一种技术(信息技术),但同时又具有经济后果和政治后果。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所以会计可以只拥有最基本的、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技术,但会计却不能没有诚信,不能没有真实性、客观性,不能没有道德。

美国的拉尔森教授在其《会计学原理》一书中特意以“道德是最基本的会计学原理”为开场白,专门讨论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要从学习会计开始抓起,就高校来说,就是要在大学生中灌输会计职业道德,使其正确认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初步具备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为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奠定道德基础。通过屡屡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可以看出学校作为培养会计人员的主要机构,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 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从课程设置来看

目前我国会计学历教育中没有把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学科体系,会计学科设置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叶陈刚对会计道德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教育体制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并不存在,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发展仅仅以政治课作为代表,大部分学生并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会计专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与经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制,缺乏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相关案例。

2. 从课程内容来看

大都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且对于知识的讲解趋于表面化,很少深入论述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恰当性,学校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为主,一方面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与会计专业也缺乏紧密联系,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认为,职业道德与会计工作关系不大,即使是有关系,由于现在还未从事会计工作,“做假账”等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离自己还很远。

3. 从教材选用来看

从现时所使用的教材来看,教材内容上也显得比较单薄,知识容量很小,内容缺乏必要的案例,跳跃性过大。一般都采用会计从业考试资格所用的教材,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讲授,只有1/4的内容,篇幅与课时都不够。

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手段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正规会计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基本是单向传播式的传统教育。这种单向传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以专家的身份将知识讲给学生听,学生将其收到的信息转化为记忆,通过不断地重复、预习、练习使这种记忆得到强化,再经过进一步的整合,从而形成庞大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主导者,学习内容、学习阶段、学习周期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学习的主动性丧失殆尽。

2. 教学方法

目前,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很少有教师与学生就某一会计问题或与会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广泛的讨论。大部分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开展,形式僵化,学生被动接收,其结果自然是“左耳进右耳出”;多媒体教学化身为放法制录像;难得有一次案例教学,又由于案例简单、缺乏新意、答案一目了然而变得无思考价值,学生自己都觉得参与讨论“太过幼稚”,也就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知识考核上,教师也很少考虑学生想学的内容,大多是按照计划授课,按教学大纲出题考试。这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只了解原理,却不懂应用,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3. 师资力量的薄弱

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进一步提高,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然而,很多高学历的老师,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应的实践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往往讲问题不够透彻,讲解举例不够生动,使得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三、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几点建议

1.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将“法律道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渐进教育理念运用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向学生提出“讲诚信、高技能、精业务”的要求,并以“讲诚信”为首要目标,通过职业生涯与规划、法律道德、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济法、会计法、就业指导等课程的开设,循序推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2. 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

在开展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例如,出于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就会虚增当期利润。教师应指出,这是会计制度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

积极开展校内实训教学,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学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

同时,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 革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将其纳入过程评价,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聘请优秀的会计、审计人员及法院工作人员作为外聘教师,通过授课、专题讲座、参观等形式,对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和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4. 加强案例教学

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案例教育,借助案例既能够使学生对道德问题感到敏感,又能够增强对道德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学生从复杂的市场经济中吸纳开放意识,使用义利共生原理和道德思维方法识别案例中的道德问题,教会学生运用学过的“会计职业道德范畴”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引导学生从违法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处查找违背职业道德原因,借以分析评论和巩固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老师出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另一种是学生自己搜集案例,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方式均能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崇高的职业品质的培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研讨会计工作中发生道德冲突时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应当如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职业判断,为其进入会计行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由于会计职业与社会实践、生产经营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能动性,因此只有按照道德发展规律,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内蒙古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

[3] 王妍.浅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及实现途径[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4] 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

[5] 李泽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关系研究[J].财会研究,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