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项目投融资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一、 我国 BOT 投融资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信用风险
BOT 投融资是一种有限追索融资,债权人只能从项目本身带来的现金流入或项目资产中得到偿付。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是依靠有效的信用保证结构支撑起来的。组成信用保证结构的各个项目参与者是否有能力执行其职责,是否愿意并且能够按照法律文件的规定在需要时履行其所承担的对项目融资的信用保证责任,就构成项目融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贯穿于 BOT 项目各个阶段。提供项目信用保证的项目参与者(包括项目投资者、建筑总承包公司、产品购买者、原材料的供应者等)的资信状况、技术和资金能力,以往的表现和管理水平等都是评价项目信用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完工风险
完工风险是指项目建设无法完工、延期完工、成本超支或完工后无法达到预期运行标准的风险。它存在于 BOT 项目的建设阶段和试运营阶段,是 BOT 融资的主要风险之一。一般完工风险可造成项目公司建设成本增加,利息支出的增加,项目现金流量不能按计划获得,贷款偿还期被迫延长或无法偿还等重大损失。BOT 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因设计失误,资金的周转不畅,承建商建设开发能力不足,项目成本失控,政府干预或自然灾害、地质环境等不可控因素导致项目不能按要求完工的情况时常发生。
(三)生产风险
项目的生产风险是在项目试生产阶段和生产经营阶段存在的技术、资源储量、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劳动力状况等风险因素的总称。项目的生产风险直接关系着项目是否能够按照预订的计划正常运转,是否具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生产费用和偿还债务。BOT 项目生产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资源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等几种表现形式。
(四)金融风险
首先是外汇风险,包括三个方面:东道国货币的自由兑换、经营收益的自由汇出以及汇率波动所造成的货币贬值问题。BOT 项目建设投入的一般都是硬通货或很少一部分当地货币,而营运收入一般都是当地货币,各参与方都会十分关心外汇风险问题。其次是利率风险,是指在项目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利率变动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项目的投资增加和收益受到损失的风险。如果投资方利用浮动利率融资,一旦利率上升,项目生产运营成本就会攀升;而如果采用固定利率融资,一旦市场利率下降则会造成机会成本的提高。最后是通货膨胀风险,即由于东道国发生通货膨胀,使得项目产品(服务)的销售价格相对上涨,从而影响产品(服务)的销售,或为了维持销售而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实际收入。
(五)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一般是指由于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发生变化而给项目带来的风险。BOT 项目的特点决定了 BOT 投融资的政治风险较大。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是该国的经济命脉,不但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较一般投资项目更容易受到东道国政局的影响。BOT 项目建成后,完全形成固定资产而无法转移,东道国的社会动荡或政策不稳定,不仅会影响投资的收益,甚至会影响投资本金的安全。一般而言,项目周期越长项目所面临的政治风险也就越大。
(六)不可抗力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主要指由于火灾、台风、雷击、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等不可抗拒的意外事故引起的风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普遍开始关注工业项目对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一个总的发展趋势是对于工业项目的排放标准、废物处理、噪音、能源使用效率、自然植被破坏等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变得越来越严格。作为项目投资者有可能因为严格的环境保护立法而被迫降低项目生产效率,增加项目生产成本,或者增加新的资产投入改善项目的生产环境,更严重的甚至迫使项目无法继续生产下去。
二、我国 BOT 投融资风险分担的优化与规避方法
(一)我国 BOT 项目风险分担的优化
由于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各种风险控制措施不可能根除所有风险。在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控制措施将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减少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如何在项目各参与方之间分配风险。在此过程中,各方参与者谈判的基本原则是:在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中,谁能够最有效地控制该项风险,且能产生最大的整体效益,就应将该风险分配给谁;承担风险的一方将期望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也体现了经济学中风险和收益的对应关系。这就意味着,建筑承包商最适合承担工程完工风险;运营商最适合承担生产运营风险;政府则适合承担政治风险、汇率、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根据一些国家已实施的 BOT 项目来看,各个国家对于处理风险分担的问题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结果取决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项目参与各方的谈判能力以及当事人对所承担风险的认识等。实际上,多数政府试图尽可能地将风险分配给私营财团,财团股东试图尽可能多地将风险分配给建筑承包商和运营商,建筑承包商试图将风险分配给分包商,银行则希望自己风险越小越好。但无论如何,上述原则应当是 BOT 项目各参与方在处理风险分担问题时的出发点。
(二)我国 BOT 投融资风险管理的规避方法
BOT 项目的风险管理,指 BOT 项目的各参与方通过协商和共同努力,将项目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减至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然后将承建商所作承诺的法律效力及其履行承诺的能力、政府剩余不确定性的责任分配给最适合承担它的一方的过程。
如前所述,BOT 项目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全面了解、分析这些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来避免和减少风险,以及发生风险后有妥善的办法加以解决,是使 BOT 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一方面会影响外国资本对项目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能损害政府的利益,从而降低 BOT 项目的成功率。可以说,BOT 项目是建立在风险的确定和分担之上的。BOT 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包括:(1)风险回避,尽可能避免或消除某些风险;(2)风险抑制,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实现的概率及经济损失的程度,制定降低某些风险可发生性和严重性程度的方案;(3)风险转嫁,通过风险定价和投保将某些不可避免的风险损失转移给第三方(如保险公司);(4)风险集合及自留,将一些无法回避和转移的风险分配给 BOT 计划参与者中最有能力,并对项目造成最低损失的一方承担,通过各种项目文件和信用担保协议,使项目风险在参与者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由此,B0T 项目风险管理还应体现的一般原则是:在项目参与者中,谁最有能力控制风险,该风险就由谁来承担,如双方都无能力控制风险,则由双方共同来分担,具体通过谈判解决。融资前要对项目风险进行充分预测和规划,融资后随时关注形势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
三、我国 BOT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给予项目必要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是 BOT 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在 BOT 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常常会导致政府与私营机构之间缺乏信任感。保持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对于 BOT 项目的承包商来说,也是政府对 BOT 项目的间接支持。从宏观及 BOT 项目的外部条件来看,政府制定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金融、税收、利用外资等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对是否适应 BOT 投融资方式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而言,在我国利用 BOT 投融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从行政、法律、经济等方面对 BOT 项目进行支持。诸如给予一定得税收优惠政策、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和招投标程序、防止过度竞争等。
(二)完善制度建设和政策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投资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又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外国投资者税收减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所为。所以,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不宜马上取消,只有当我国总体投资环境获得极大改善后,才能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待遇。在现阶段,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 BOT 建设的宏观管理,将 BOT 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要调整我国现行涉及 BOT 的立法,消除矛盾,实现统一,并制定专门针对 BOT 的单行立法,明确规定 BOT 和招投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和各环节应遵循的程序性规则,确立监督部门,依法对各环节进行监督,降低 BOT 项目前期的政治和法律风险。
(三)合理限定 BOT 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条件
国家应合理限定 BOT 的运用范围,制定我国利用 BOT 投资的统一规划。在项目的选择上,既要与我国吸收外资的产业政策相一致,又要结合各行业的具体特点,首先考虑将收益性、半垄断性、区域性的项目进行过渡,而对于高收益、高垄断、影响范围广的项目则采取高度谨慎的态度。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采用 BOT 的项目应以收费公路、电厂(不仅是火电,更应该着眼于保护环境的水电项目)、水厂项目为主,项目的合同期限不宜过长,项目承建者的选择范围还可适当放宽,在充分参照国际惯例的情况下,应尽快由国家统一公布 BOT项目目录,以指导地方政府的招商行为,防止地方政府让利过度,从而维护国家利益,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四)积极发展内资 BOT 项目
BOT 通常采用以一国政府与外国私营企业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发展基础设施的方式。但是就这个概念本身来说,同样也允许一国政府与本国私营企业建立这种合作关系。改革开发后,我国民营资本(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了蓬勃发展,为我国内资 BOT 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内资 BOT 可以避免或减少外资 BOT 所具有的许多风险,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加强对 BOT 项目的外汇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的人民币还未完全实行可自由兑换,BOT 项目还无法实现自身的外汇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保证 BOT 项目贷款本金、利息和红利的外汇兑换,酌情承担汇兑风险,以鼓励外商利用 BOT 投资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外汇管理方面,国家应从有利于引进外资,支持企业正常开展业务的角度出发,对 BOT 项目境内外外汇账户的管理、国内资金划转、直接在境外支付、进口付汇核销等问题,制定具体的操作办法,同时近一步明确 BOT 项目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的资本全部由外商投资者提供,风险自担。就汇率风险管理而言,现阶段我国人民币的走势平衡,汇率起伏不大,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也因为金融服务市场尚未完全开放而较少。目前可以继续利用产品价格的调整方法来减少汇率风险。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刻,大量引进外资和正确鼓励国内民间资本进入我国各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对充分扩大融资范围,减轻政府的直接财政负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对 BOT 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认识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不过,在引入 BOT 项目上有两种极端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把 BOT 视为灵丹妙药,唾手可得,持这种态度必然导致激进主义,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二是认为BOT 困难重重,不敢轻易引进,持这种态度必然导致保守主义,不敢利用 BOT 这一先进的投融资引进资金和技术,失去发展的良机。
【参考文献】
[1] 任刚,谭文.BOT建设模式的风险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05(05).
[2] 汪毅.中国供水工程建设PFI融资取向的选择[J].给水排水, 2003(10).
[3] 张少思.几种新型项目融资方式的风险结构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1).
[4] 宋志东.BOT融资中的风险分担及合同管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1).
[5] 张守凤,黄明知,邓宁.BOT方式流行的原因及其风险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3(03).
[6] 杨茜,邓春林,黄芳等.体育场馆BOT融资中政府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