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选择:经济后果、产权及博弈
内容摘要:本文从分析会计选择具有经济后果出发,认为由于会计选择具有经济后果,会最终影响各方利益,所以在不同的产权结构模式下,会导致不同导向的会计选择模式。而因为政府、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管理者利益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在会计选择方面成为不同的博弈主体,他们之间对企业的会计选择进行博弈,最终决定企业会计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会计选择、经济后果、产权、博弈
一、 会计选择的内涵
美国学者Thomas• D •Fields曾对会计选择作过如下的定义:以特定的方式影响会计系统产品的任何决策,包括: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下有关事项的估计和判断、使用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的选择;披露详细程度、披露内容和时间的选择;游说活动以影响财务会计准则的选择等。对这个定义,笔者略感不够完整,以下笔者也尝试对会计选择下个定义。我们知道,会计选择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简称,所以要定义何谓会计选择,首先要先弄清什么是会计政策。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特定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做法。而按照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对会计政策所下的定义则说得更详细:一个报告主体的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公允地反映最适当的环境中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的变动和经营成果,在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会计原则以及为遵循这些原则所采用的方法。从上面两个委员会对会计政策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会计政策其实就是编制财务报告的主体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原则、惯例和方法的统称。而选择,即挑选择定之意。那么,会计选择就是会计报告主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在多个具体的会计原则、惯例和方法中挑选择定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原则、惯例和方法的过程。
二、 会计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
对会计的经济后果的研究,从七十年代起,国外的一些学者如Alfred Rappaput等人就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而Stephen A Zeff更是撰写了《“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对经济后果学说进行了详细的评价,并认为“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真正的革命”。而美国会计学会在1978年关于会计信息的社会后果的委员会报告中指出,“社会和经济后果已经成为当今会计的中心问题”。可见将经济后果引入到会计的研究当中是大势所趋,十分必要的。不过目前对经济后果的考虑,大部分都是集中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而将经济后果用于研究会计中其他问题,则相当寥寥。笔者在此将经济后果加入到会计选择的研究中,以期从另一个角度来对会计选择来进一步地剖析。
让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经济后果,什么是经济后果呢?按Stephen A Zeff的观点:经济后果指的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显然Zeff是从会计报告的角度来定义经济后果的。William R Scott曾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曾对经济后果专门辟出一章来加以论述,并也给经济后果下过一个定义,他认为:经济后果是指不论有效证券市场理论的含意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后果就是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是有影响的。也就是说Scott把会计政策选择(也就是会计选择)影响公司的价值等同于经济后果。在这里笔者认为,会计选择具有经济后果是勿庸置疑的,其内含的逻辑是:会计选择,作为管理者依据各利益关系人的利益统筹考虑后作出的政策选择,当然还包括管理者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会计选择其实是各方利益权衡的结果。而管理者在做出会计选择后,根据这一系列的会计选择后的财务报告显然就会具有会计选择的“烙印”,而使用了此财务报告的投资者、政府、债权人等决策人显然就会受到其影响。可以这样说,管理者做出会计选择,通过财务报告从而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影响,这也正是经济后果的内涵。更进一步来说,我们知道,管理者通过会计选择从而形成财务报告,而财务报告中显然包含着会计信息,就是这种会计信息是企业利益分配和财富转移的信息基础,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
总括来说,就是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会造成社会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比如公司的存货计价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在物价持续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用先进先出法将导致销货成本低估,利润虚增,使公司每股收益额上升,诱使市场参与者购买该公司股票;反之,用后进先出法,结果正好相反。两种方法使市场参与者、国家、公司管理者所得的社会财富的份额不相同,而且造成市场参与者的资本在公司,从而在各个部门之间的不同投资。此外,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操纵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就可以改变业绩的捷径。因此,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不同利益集团争取于己有利的经济后果提供了可能。
正是因为会计选择存在经济后果,会影响相关利益集团如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所以通过对企业提供资金进而拥有企业部分产权的这些利益相关者必然会对会计选择进行限制。以下,笔者就试图从这个角度来对会计选择进行分析。
三、 会计选择的产权分析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产权,关于产权,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界定和规范的是人们之间的行为关系,但其表现则是为人们所拥有的一项或一组权利(权利束)。在经济生活中,产权则主要包括人们所拥有的对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与变更资产的形式及内容的处置权。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产权的界定就变得不完整,在产权交易中就必然会有一部分财富溢出,其包括因产权界定的不完整而有一部分随未被界定的产权溢出,及由于产权的界定可能减少的损失。(主要参考谢德仁,2001)而在企业中,企业的产权则主要界定投资人、债权人以及管理者等权利主体对企业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一般来说,投资人拥有剩余的收益权,债权人则拥有的固定的收益权;而管理者则一般享有使用权和处置权。由于企业的所有权具有状态依存的特征,导致企业的产权结构也是“状态依存”的,也就是说,企业的产权结构会随着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和管理者等之间的产权分享的变动而变动。
一般认为,企业管理当局拥有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随意进行。但我们从会计选择具有的经济后果可知,其实会计选择会影响各方面的利益,甚至可以说会影响财富的分配也不为过。所以作为拥有部分产权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必然会对企业的会计选择进行限制,当然,由于他们自身的利益并不相同,那么他们对会计选择的限制也就不一样。所以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并不能随意进行,而是会受到企业各方产权主体的限制,会计选择其实是在综合考虑企业各种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的不同利益要求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而企业的这种利益关系人,如投资人、债权人等与企业是以契约的形式来确定其产权关系的,因而产权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即不同的产权结构决定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对于以股东投入资本为主要来源的企业,股东们对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约束方式主要表现为所谓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两种形式。就前者而言,股东们通过手中的投票对管理者进行任免迫使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于已有利的会计政策;而就后者而言,股东们对管理者使用的会计政策或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满意时抛售该企业的股票,从而使该企业的股票价格下跌,使之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和困境。所以,显然在股东占优势的企业中,股东会对企业的会计选择产生较重大的影响,我们可以称之为股东导向的会计选择模式。
而当企业资本结构中负债占有较大的比重时,债权人将在企业的会计选择中占主导,债权人对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约束就显得更重要。债权人对会计选择的约束的形式主要是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以限制其财务上的灵活性,在债务契约中,一般都订有诸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负债权益比率等方面的条款。债权人运用已审的会计报表对上述条款的执行情况予以判断,若不满意,他们将会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惩罚,并宣布提前收回债权,甚至要求企业破产清算,以利于债权的收回。所以,管理者在进行会计选择时将不得不考虑债权人的要求,这样,债权人作为企业产权的主要拥有者,也就拥有企业主导的会计选择权。
另外,政府作为特殊的产权主体,毫无疑问它也会与一般股东、债权人一样拥有对企业会计选择进行约束的特定权力。而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也会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会计准则等来为各种产权结构主体规范管理者的会计选择提供法律基础。此外,由于税收等因素的存在,企业会计选择显然会影响企业所纳税额,也就会影响政府的利益。因此,仅仅因为此,政府也可能对企业的会计选择进行约束。
四、 会计选择的博弈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都会因为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通过自己在企业产权结构中所拥有的权力而对企业会计选择进行约束。若是把产权结构中的这三方再加上企业的管理者看成是博弈的主体,那么企业的会计选择过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由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构成产权主体的一个动态博弈过程。以下笔者试着以博弈理论来对会计选择进行分析。
一方面,作为博弈一方的政府,虽然其在企业也存在着利益,如税收,但其在博弈中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制定会计准则来对确定企业会计选择的基础范围,也就是说,政府在企业会计选择的博弈中主要是提供一个博弈的基础,或者说政府决定着企业会计选择博弈的初始状态。例如,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实务的规范,显然也是企业会计选择所应遵循的基础,企业作出会计选择就不能超越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
另一方面,除政府以外的会计选择博弈主体(即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和债权人)之间也存在博弈关系。由于三者之间的利益不同,他们之间也就存在比较复杂的博弈关系。不过,我们可以将它们的关系加以分解,一一来加以分析,可能会有助于问题的简化。
首先我们来看企业管理者与投资人之间对会计选择的博弈关系。显然,投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的短期投资人,一种是长期投资人(这里主要以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显然这两类投资人对企业进行投资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是要求企业能提供短期的大量分红,或者能获得企业股票差价上的收益。而后者主要希望企业能获得长远发展,并能给投资人带来长久的股利收益。对于前者,也就短期投资人当然希望企业能作出对他们有利的会计选择,比如近期提出派发较多现金股利的会计政策。而对于长期投资人,则显然在乎在在企业中获得长远的投资回报,因此他更希望企业能将更多的资金投放于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率的项目上,而不是大量派发现金。而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他可能有自己利益的考虑,比如薪酬水平的高低。所以,企业管理者在作出会计选择时会综合考虑短期投资人、长期投资人和自身的利益,对他们加以权衡,以作出最有利企业发展的会计选择。而企业的短期投资者若是不满意企业的会计选择,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抛售企业的股票,去寻找能给他们带来更大利益的企业股票。而企业的长期投资者,一般也是占有企业比较大股份的投资者,虽然他们不太容易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企业会计选择的不满,但其仍可能通过“用手投票”的方式把他们不满意的管理者赶出企业,或者以此相威胁要求企业管理者做出对他们有利的会计选择。当然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是在企业的选择中无所作为。相反,其可以通过一些会计选择使投资人满意的同时,考虑到自己的薪酬大小,会做出于己有利的会计选择。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假说“奖酬计划假说”其实就是管理者发挥自己会计选择能动性的证明。该假说认为,管理者通常倾向于选择可增加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以报告高收益来确保管理者的奖酬。在西方会计文献中,不少实证研究结果为“奖酬计划假说”提供了证据。
其次,企业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对会计选择的博弈关系。同样道理,由于债权人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债权人希望企业管理者作出能提高其利益的会计选择。一般来说,债权人希望其投入的资金能获得稳定而安全的回报,所以他希望企业管理者能选择保持企业较低的负债比率,较高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的会计政策;而且他还和企业签订债务契约作为保证,若企业管理者没有达到契约的要求,就会要求企业提前归还本金,从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西方的实证研究中,曾提出“债务契约假说”,就是针对企业管理者与债权人的博弈关系的。“债务契约假说”认为,企业的管理者具有选择可降低违约可能性的会计政策的动因,也就是说考虑到债权人的利益需要,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做出有利于债权人的会计选择。这一假说已得到一些实证会计研究的验证。
总而言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政府、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和债权人作为企业会计选择博弈方,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对企业的会计选择施加影响,会计选择的结果取决于上述博弈各方力量的对比,企业做出的会计选择其实是多方利益权衡的结果。其中,政府提供博弈的基础,投资人和债权人对企业会计选择进行约束,而管理者考虑上述三方的利益,结合自己的利益进行权衡,最终作出企业的会计选择。
参考文献
1、《会计理论》[M](第4版)贝克奥伊著(美),钱逢胜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7页
2、Fields T Lys,T,Vincent,L,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ounting choi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 255-307
3、《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问题与论争》[M](第5版)斯蒂芬•A•泽弗等主编,夏冬林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剩余计量》[M]谢德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葛家澍,林志军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6、《论产权结构与会计政策》雷光勇,《财会研究》[J]1998,4
作者:王荣昌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