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不容忽视
?文/王 瑛
近年来,区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不但助长了部门利益,而且干扰了经济轶序,影响了社会风气。目前,在一些区级行政事业单位中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预算经费的收入和结余,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目前,会计核算账面反映的预算收入,除按预算标准向上级领报外,还包括运用单位经费结余弥补的部分。支出情况更为复杂,除用于事业任务直接支出外,还有与该事业单位无直接关系的一部分差旅费、招待费、公务费以及事故处理费用等开支;而另有一些应在有关事业经费开支的却又放在预算外收支中支出。由于收支不规范,账面数字与会计核算应当反映的预算执行情况不符,加之决算报表不及时,账面经费结余或超支已反映不了预算的真实情况,说明不了实质性问题,无法分析预算经费管理的优劣,缺乏考核经费管理标准的科学性。
2. “经费家底”反映不实。无论从账面上还是会计报表上看,有些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历年预算和预算外结余数额较大,但由于动用结余纳入预算管理未能转账,结余数出现虚假现象,而真正能动用的“家底”却很有限。此外,有些单位为了多得利息或隐匿资金,将留用的结余经费存入银行或转到其它经费的银行账户上,账面上仅有部分结余,远不能真正反映单位实有“家底数”。
3. 预算外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近年来,一些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凭借各自的行政权力进行各种名目的收费现象日趋严重,使本单位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资金迅速膨胀,甚至形成预算外的“预算外”资金;这类收费收入多数未纳入正常的预算资金管理,有的自收自支,有的移作他用,因此各单位财务账面上反映的预算外收入与实际收入相差甚远。还有部分预算外收入,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原因,被记入其它会计科目,也有些单位为逃避上缴,故意将收入记入留用或其它科目,造成账实不符。
4. 会计报表与账面不符。一是由于记账原因造成报表不实;二是编制报表时随意增减科目或调整数据,加之受报表格式限制,口径不尽统一,说明又不全,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
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很复杂,原因也很多,但总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财务制度自身不够规范严密,就财务制度而言,其规定和要求不够明确、统一。预算经费的收、支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并且预算经费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的某些规定不能协调统一,甚至有些规定不够明确。有的单位预算经费比较紧张,保证不了正常开支,将差旅费、招待费放在有关事业费科目中支出,使事业经费几乎成了万能经费,在会计核算上混淆了预算经费与预算外经费的界限。二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也有一定的缺陷。会计人员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单位内部职工,人事、工资都由所在单位管理,利益所驱使,会计人员难以坚持原则。
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解决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必须有效地构筑预算会计信息保障体系,并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公允、规范的预算会计核算体制。它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两方面,覆盖所有会计主体,从而实现会计信息之间的客观性、可比性。当前重要的是要认真开展监督检查,保证预算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
2. 加强职业道德与纪律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纪律与规范,并进行广泛宣传;结合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监督检查,引导、教育财会人员坚持原则、遵守法纪、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针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教育对象层次化、知识结构系统化,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3.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入来源,从源头上纠正会计信息失真。预算会计反映预算资金的运行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收入形成的预算外资金的不规范账务处理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之一。因此,要结合“费改税”,清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从源头上纠正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局面。
4.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加大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督导力度;并在进一步理顺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强化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运行过程进行定期核查,不仅对财务账目和会计报表进行检查,还要通过实地调查核实情况;不仅要检查其经费来源的正当与否,使用是否正确,开支是否合理,还要认真查对和分析其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发现数字不准,账实不符,要查明原因;属技术原因要进行指导帮助,属责任问题要批评教育。对弄虚作假者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通过监督检查,确保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作者单位:西湖区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