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克服其发生的经济法对策

摘要:企事业单位内外可以通过会计信息了解相应的财务状况,但会计信息失真的存在,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从完善经济法的角度着眼,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经济法;对策


一、会计信息的涵义与特征
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反映资金的特征及其运动状态的事物属性。会计信息通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在国外,将会计信息就直接称为财务信息。一般认为,会计信息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就是由会计人员或会计部门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的所有经济信息。其中,只要由会计人员或会计部门加工而成的信息,无论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何,都是会计信息。而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信息往往是狭义上的会计信息即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企业提供财务信息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式。
会计信息是一个特定主体的经济信息,也是一个反映特定时间段的历史信息。此外,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非排他和非竞争的公共产品,具有垄断性。企事业单位对包括原始会计数据在内的“原材料”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外界不易获知。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危害
多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的反映严重背离企事业单位的客观实际,歪曲了其真实情况。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为私利而编造假帐、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等,使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会计信息发挥着维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功能,但由于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源于两层代理关系的存在。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是资源提供者(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公众等外部会计使用者)与管理当局之间的资源委托代理关系。资源提供者把资源交给管理当局去经营,并以努力程度、经营状况等方面的评价给予奖惩。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是管理当局与会计人员的报告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会计工作实际上处于两种代理关系之中,必然会造成外部使用者、管理当局与会计人员之间存在信息差别。但这三者的行为目标却不一致,管理当局为了获取高报酬和逃避惩罚便有可能指使会计人员报告虚假信息,以夸大业绩、掩盖过失,而会计人员也可能出于私利,隐瞒、挪用收入,欺骗当局。
此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美也是引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合法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人们在制定这些法规、制度的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地掺杂进一些个人的主观判断,还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情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首先,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市场低效率。经济生活中有大量的一方委托另一方完成特定工作的情况。这些关系的关键特征是委托人利益与代理人的行为有密切关系,但委托人不能直接控制代理人的行为,甚至对代理人的监督也有困难,只能通过报酬等间接影响代理人的行为。由于委托人对代理人没法进行有效监督,代理人因此可以为所欲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其次,会计信息失真还会导致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失误。银行将贷款发放给一些财务状况欠佳的企业,使银行不良债务增加。
三、经济法克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有多种方式,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无疑是解决社会纠纷的理想途径。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并且是最高形式。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经济法克服相关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条路径。
1. 完善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
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如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应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体;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对于准则中的某些定义和释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逐一详细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这样就不会使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
2. 直接对信息劣势者提供会计信息
在信息严重不对称之处,政府提供有关信息能够直接减少外部性。就会计信息而言,法律强制赋予会计信息优势者向劣势者提供信息,可以保证企业披露信息,但却不能保证所有的企业管理当局说“真话”,更无法抑制少数管理当局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为了克服个人理性导致的集体理性削弱,国家公权力将介入经济生活是必要的,特别是在会计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向会计信息劣势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是最佳路径之一。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信息劣势者的信息成本,还能提供信息劣势者自身不能获得的信息,从而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 骆良彬. 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J]. 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6,(11)
[2] 蒋玉芳.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治理[J]. 集团经济研究 ,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