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产业非均衡的研究综述
对于区域发展出现非均衡性现象的最初始的研究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提出.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的经验出现很大的差别,均衡增长理论逐渐受到 了很多的批评和质疑一些经济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研究,极化 理论的诞生就是对均衡理论的最大的质疑理论,其提出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和趋异 倾向.
弗朗索瓦.佩鲁( F.Perrour, 1950)首先论证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是遵循均 衡的发展路径,而是由一个‘锥动型”单位的快速增长并对其他部门产生影响而发 展起来的,佩鲁认为推动型单位对其他部门的影响不仅有积极的‘雏动效应”,也有消极的“制动效应”.以后的学者在佩鲁的基础上,把研究范围扩大化,由部门 的关系延伸到区域差异的范畴.如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 Myrdal)和美国经 济学家赫尔希受(AO.Hirschman ).他们分别用区域之间的相互效应来分析区 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缪尔达尔用到的是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赫尔希受用的是渗 透效应与极化效应.认为一个经济区域发展是向均衡发展还是继续失衡发展是由 这两种效应的强弱来决定的.
随着区域差距纳入非均衡研究后,又有学者将区域和空间的联系放到新的研 究中,布代维尔(J.RBoadeville, 1966 )、拉塞(J.RLasuen, 1973)将区位论 引入增长极理论中,认为增长极主要依靠城市的聚集功能和多种优势。理论还接 受了熊彼特和佩鲁的观点,经济活动的集中化导致创新,由此产生的发展优势会 进一步吸引经济活动,强化了聚集优势.弗里德受( J.RP.Friedman, 1972)和 维宁(D.RVining)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证研究总结归纳出中心·外围理论.
在之前的研究中,各位学者均是运用演绎或归纳的方法,通过理论上的分析 和思考得出的结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验支持.威廉姆逊( Williamson,1965 ) 通过对24个国家的横断面实证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之间呈现倒U型曲 线. 国内对区域非均衡的研究主要分为区域经济非均衡和区域产业发展非均衡, 对区域非均衡包括一个区域内几个地区比较分析,或者是对不同区域的两个或几 个地区的比较分析.
在多数的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会用一些衡量区域差异的指标或者计量方法来 定量研究区域非均衡或差异.潘峻峰,周志刚(2005)为研究我国东西部发展差 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16个特征变量,来判别各个省份的三次产业发展 状况,借以提出各地应大力发展的模式.刘永光,苏建华,冀当斌(2010)依据 非均衡增长理论背景重点分析了鄂尔多斯在内蒙古地区的非均衡增长和辐射带 动作用.袁家军,段景辉〔2010 )利用二元经济非均衡增长模型,对我国的二元 经济结构增长效应进行分析,实证得出我国存在显著的二元经济增长的非均衡特 征.陈继勇,隋晓锋( 2011)运用C-D函数对FDI的区域非均衡做实证分析, 认为FDI存在非均衡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当地科技水平的差异.向志强,颜婷, 黄盈(2010)利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产业集聚指数对传媒产业非均衡发展的 增长极进行了定量分析.
部分学者在比较地区产业空间分布和均衡时运用了区位商系数进行比较,如 罗勇,曹丽莉(2005)加入了区位商指标对我国制造业积聚程度变动趋势研究, 金煌,陈钊,路铭(2006)在研究我国地区工业聚集中采用了区位商系数指标, 曹毅(2010)用区位商研究安徽省服务业分布特征,姚婷,朱浩(2010)用区位 商、GDP指标衡量了广东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朱付彪,陆林(2010)在对 珠江三角洲旅游空间均衡发展的研究中也使用T区位商指标,除这些学者外,还 有范剑勇( 2004贺灿飞,谢秀珍(2006 ),王业强,魏后凯(2007 ),李文兵, 伍延基(2010 ),路征,邓翔(2010 ),贾利军(2010 ),左正强(2010)等学者. 许多学者对地区总体产业或经济等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时,通常采用的是综合几个 主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往往有些要研究动态的变化,这时需要加入时间序列, 目前很常用的分析方法是全局主成分分析.沈玉芳,刘曙华,张靖,王能洲(2010 ) 运用了全局主成分分析对长三角主要地市的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 付光辉,郭宗速(2008)也用此种方法对江苏省13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进行评价分析.雍红月,李松林(2005)运用全局主成分方法分析区域经济动态 发展水平,此外,耿海清,陈帆等(2009 ),王琳,陈权宝(2008 ),孙成宝,李 云丽(2006)等学者也在对区域比较时采用了此种研究方法.
在经济学中研究非均衡时,有些学者借用管理学方法研究非均衡问题,如波 士顿矩阵分析法(BCG Matrix)的应用,波士顿矩阵一般用在企业分析市场环境 和自身发展状况方面.后来逐渐被用于区域内主导产业的选择,如罗曦,郑伯红 ( 2007 ),黄信灶,行金玲(2008 )等学者,目前一些学者将波士顿矩阵纳入到 地区比较的研究中,如施建刚,裘丽岚( 2009)在对成都平原城市群进行分级比 较,吴路芳(2010 ),裘丽岚(2010 ),朱东风(2009)等学者同样利用波士顿 矩阵来对各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和判断.
以上的研究方法,仅仅从区域或地区对比方式来研究经济或产业分布的不均 衡,为了更直观的衡量区域分配程度,Krugman ( 1991 )提出空间(区位)墓尼 系数概念指标来衡量,并对洛伦茨曲线变形,制成产业分布空间洛伦茨曲线.梁 琦(2003)运用了区位墓尼系数计算了我国工业中的24个行业,涉及30个地区 的区位分布不均衡程度.吴学花,杨蕙墓(2004)在研究中也用到了区位基尼系 数对制造业集聚的分析.杨沟,金梅(2009)在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实 行实证分析时就引入区位塞尼系数的概念,并采用修正过的洛伦茨曲线来给出服 务业在空间分布上的洛伦茨曲线,并用曲线弯曲程度来表示不均衡程度.赵黎明, 成红波(2009)研究入境旅游目的地集中时就是基于空间洛伦茨曲线的方法.此 外,刘剑,张瑜( 2009 ),任英华,邱碧槐(2010)等学者在对产业分布集聚或 不均衡等研究中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
综上,主要综合了部分学者对非均衡和区域比较的相关研究,有重点的分析 了学者们主要的研究方法或指标,对非均衡和地区对比还有许多方法,由于篇幅 关系,这里不再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