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2010年浙江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达9085.88亿元,占全国该行业的19.84%, 是中国纺织服装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如绍兴织造业、宁波服装加工制造业、杭州女装和嵘州领带等。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区位商、产业集聚规模和集中系数与 中西部省份相比,专业化程度明显,集聚优势突出,表明纺织服装业竞争优势非 常明显。尽管存在技术力量比较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不够,粗放型、外延型为主 要的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但让浙江主动地、完全地放弃纺织服装业发展,这不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符合浙江的现实。
过去浙江依靠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等,主动承接上海地区的纺 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支柱性产业。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改 善、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这些优势已不再明显。近几年的 数据表明(见表4.5 ),区位商、产业集聚规模和集中系数有下降趋势,而中西部 地区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尚未观察到向一般认为富有廉价劳动力的欠发达地区大 规模转移现象。这是因为浙江纺织服装业由于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其形成了后天优 势:即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及集群内的交易网络、技术创新网 络和社会关系网络。这些条件成熟后,产业再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成本就相对提高了。
从浙江省内部各行业产业贡献率来看,2010年,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产值贡 献率①为32.77%,高于其它任何产业,仍然是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根 据2007年浙江投入产出表的计算,浙江纺织业、服装业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13, 1.205,感应力系数为1.46, 0.76,表明纺织服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强。因此,纺织服装业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水平高、经济贡献率高、拥有完整产 业链的产业,不仅受到自身产业的前向、后向与侧向联系的影响,还能带动其他 相关产业发展,产业关联性强。其中可能还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如政府对纺织服 装业的支持与培育等因素影响,其产业转移阻力巨大,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整个纺 织服装产业整体转移。
但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产业集聚的集聚规模是有限制的,超过这个最大化 水平,集聚企业的边际成本就会升高,边际收益下降,进而影响集聚的相对稳定 性。产业集聚容易引起产业同构,导致过度竟争,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下降。企业 过于集中也会产生地方专业化劣势,在企业问要素需求强烈的条件下导致工资成 本和地产价格上涨,同时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会带来空气污染、交通阻塞 和生活成本等城市化劣势。这些负面效应将会促使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转移到适宜 的地区发展。
区位商LG,基尼指数G修正的EG指数(詹宇波、张卉,2010)可以分 别从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和企业个数来反映产业专业化水平、地理集中程度, 外部性和自然优势产生的企业集中度。从图4.2可以看出,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产 业区位商在2002年达到3.12,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纺织服装业专业 化水平有所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近年来中西部纺织服装业产值得到了快速 增长。但基尼指数并没出现下降趋势,反而呈上升趋势,说明浙江纺织服装业从 就业人数这个角度来说,在全国的地理集中程度并没有呈下降趋势。另外,修正 的EG指数2007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数量减少,2009 年又有所回升,可见浙江省的企业集中度在全国仍具有很强的优势。这三个指标 综合反映了浙江纺织服装的产业聚集度没有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仍表现出极强 的产业集聚特征。
空间基尼指数、区位商和修正的EG指数是静态指标,无法反映产业集聚的 动态变化。而产业集聚指数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动态指标,它通过某一区域某 一产业产值在一定时问区间内增长速度同其所属的更大区域(国家)相同产业在 相同时间内增长速度的比值,反映该段时问区间内该产业在该区域的集聚情况。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产业集聚指数小于1,尽管产值在增长, 但增速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表明正在向其他地区转移,呈现收缩的态势,开始出 现扩散效应。而安徽、江西等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增长速度较快,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中西部地区承接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形 成了纺织服装等支柱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级。
根据产业集聚状况的分析,浙江纺织服装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仍 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在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下,各种生产要素(就业人 员、企业个数等)向浙江集中,势必会阻碍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