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寻租行为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 寻租的定义

1. 以往学者对寻租的定义

从租金的定义可以知道,既然任何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一定会追求收益最大 化,那么所谓的寻租也不过是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要素收益最大化的自然而然 的行为。由于寻租理论家要论述的对象几乎涵盖了全部的经济活动,这正是寻 租缺乏统一界定的根本原因。在关于寻租理论的文献中,寻租有多种定义。

(1)克鲁格(Krueger, 1974)的寻租定义强调垄断特权获得后,如何最大限 度获得租金的行为。在她的奠基文章里,她把寻租限制在对因外贸配额而产生 的对租金的追逐。克鲁格认为寻租是“为了取得许可证和配额以获得额外收益 而进行的疏通活动”,是“那种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 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

(2)布坎南(Buchanan, 1980)的寻租定义着重于寻租对社会造成了损失的 结果,并且强调寻租的制度含义,认为“个人努力使机会收益最大化的非故意 结果可能是坏的,而不是好的。寻租一词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中的经济 行为,在那里,追求满足私利的个人竭力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不是 社会剩余。”

(3)塔洛克(Tullock, 1980 )的寻租定义着重于寻租没有给社会带来福利的 情况下却使寻租者个人获得利益,认为“个人的投资事实上既不会提高生产力 水平,也不会降低生产力水平,但却会因此而获得特殊地位或者垄断权力而提 高他的收入,这就是寻租。”

(4)巴格瓦蒂(Bhagwati, 1982 )将寻租称为“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把寻求垄断、寻求关税和寻求收入等所有这 类活动都涵盖在这一名称之下,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直接的非生产性 寻利活动是指通过从事直接非生产性的活动而获得利润的方法。“直接”在于直 接产生于权力而不是借助于生产过程。“非生产性”在于这些活动产生金钱收益, 但并不生产包括在正常效用函数中的产品与劳务,也不生产投入这些产品与劳 务生产的投入品,它不能扩大社会生产规模,所以争夺的是既有的生产利润。

(5)托利森(Tollison, 1987 )侧重于寻租行为的零产出特征,认为“定义寻 租的最好方法是把它定义为花费稀缺资源追求纯粹财富转移的行为”。本可用于 增加社会福利的资源却用于从事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寻租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垄 断性活动”或争取政府庇护,以逃避竞争,并取得垄断租金,这无疑是生产资 源的浪费以及社会福利的损失。

(6)陆丁(1996)将寻租活动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寻租活动是指人 类社会中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或者说是指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 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狭义的寻租活动,也是现代社会 中最多见的非生产性追求利益行为,是利用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来阻碍生产要 素在不同产业之间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办法来维护或获取既得利益。

2.本文对寻租的定义

从上述经济学家关于寻租定义的多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寻租活动包含 以下特征:(1)租金来源于供给不足而产生的差价收入。(2)寻租是一种非生 产性的寻利行为,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并出现护租、避租活动。 (3)寻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 生产方式的实施,从而降低了全社会的经济效率。(4)寻租与政府的管制、垄断密切相关。(5)寻租往往是钱一权一钱的增量。由于上述经济学家在研究和应用 领域中的差异,所以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没有关于寻租的统一的、权威的定义 (王妍,2005)。因此,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笔者有必要对寻租进行定义。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上市公司,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上市 公司的寻租行为定义为:在资本市场总财富水平未改变的前提下,上市公司通 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操作方式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 从而对其他市场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二 新兴市场、公司寻租与投资融资行为

1. 金融约束、金融压抑与企业融资:寻租理论的解释

在证券市场尚不发达的新兴资本市场国家,资金供应的大部分不得不依赖 于银行部门的金融中介。所以,新兴资本市场国家的政府通常采取运用低利率 或差别利率,对于骨干产业优惠分配资金的经济发展政策。

关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尤其将名义利率抑制在较低水准的措施,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常常指责其有可能对经济增长带来不良效果。当政府宏观经济 的平稳运行与金融规制得不到保证而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时,实际存款利率将 会成为负数。这一点与称之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状况是相似 的。在金融压抑状态下,首先经济整体上的储蓄率就会降低。其次,负的存款 利率属于从民间部门向政府部门的财富转移(通货膨胀征税),如果政府对其态 意地交易分配,企业为融资而开展的寻租活动就会盛行,生产活动亦将受到阻碍(青木昌彦、奥野正宽,2005)。与此相反,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等人,将政府允许民间的银行和企业能 够产生租金的一系列金融政策,称之为“金融约束”( financial restraint)而与“金 融压抑”相区分,并认为金融约束不同于金融压抑:前者对于金融的稳定以及 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周业安(1999)实证分析了中国政府的金融抑制政策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 响。结果表明,信贷市场上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了部分企业通过 寻租达到过度负债,浪费了信贷资源;股票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企业直接融 资成本,损害投资者利益,弱化企业外部治理机制。两类市场抑制还直接阻碍 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2、资本控制与企业价值:寻租理论的解释

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许多国家都采用资本控制政策来阻止资本在国与国 之间的自由流动。随着80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开放度不断增 大,许多国家的资本控制程度逐渐放松。直到90年代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 世界银行鼓励新兴市场国家进一步资本自由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通过一系列 的政治谈判,使得资本管制被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彻底放弃(Bhagwati, 1998 )。然 而, 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绝大部分亚洲国家又重新开始采用资 本控制政策。

Rajan与Zingales (2003)认为:通常情况下,新兴资本市场的发展被视为 有助于增进发展中国家的福利。然而,对于新兴市场的本土主导企业(行业领 袖)而言,他们并不要求本国发展成熟的金融体系。一般情况下,这些企业投 资项目时可以直接使用保留盈余,而无需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融资。即使是在内 源融资额度不够的情况下,它们可以通过项目进行担保或者以其显赫的声誉借 贷。这种借贷并不需要发达的资本市场,初级市场即可心甘情愿地为本土主导 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由于主导企业在本土资本市场上具有无以伦比的融资特权, 因此它们更愿意享受这种垄断租金。在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其他人如果开办 一个具有前途的新公司,要么只能通过该行业主导企业进行融资,要么把新公 司打包卖给主导企业。这样一来,本土主导企业不仅可以享受租金特权,而且 还可以有效阻止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一旦该国放松资本控制,国夕卜资本的蔬 入必将降低本土主导企业的租金收益。从本土主导企业的视角来看,由于放弃 资本控制导致的租金损失将会抵消市场竞争提高的生产收益。而且,资本市场 越来越民主,主导企业的种种融资特权将会逐渐丧失。在放松资本控制的过程 中,本土主导企业收益不仅是相对损失(相对于本土其他企业),而且还是绝对 损失.

上述观点得到了经验数据的证实,Johnson与Milton (2003)以1997年至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马来西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寻租理论的角度解 释资本控制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1)在金融危机的初始阶段,相对于缺乏 政治背景的一般上市公司,具有政治背景的主导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得更 快、幅度更大,这是因为市场投资者预期到政府对主导公司的财政补贴将会削 减:(2)随着1998年9月马来西亚开始实施资本控制,具有政治背景的主导上 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得更快、幅度更大,这是因为市场投资者预期到政府将 会恢复对主导公司的财政补贴。

3、产权制度、融资渠道与企业投资:寻租理论的解释 近年来,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文献中涌现了两类相对独立的论点。第一 个论点认为:产权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 经济转型的国家而言.一系列跨国研究表明一国对私有产权保护的力度越弱, 那么该国的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越慢(Knack and Keefer, 1995; Mauro, 1995; Svensson, 1998; Acemoglu et al., 2001; Claessens and Laeven, 2003 )。第二个论点认 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虽然以上两个论点并不矛盾,但是比较产权 制度与金融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这一思路,Johnson McMillan与Woodruff采用微观企 业财务数据,以俄罗斯和波兰等东欧转型国家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 当产权制度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极弱时,寻租能力再强的企业家也不愿意轻 易扩大生产进行再投资:当产权制度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力度增强时,企业家们 会明显的提高再投资的额度:而外部融资渠道与企业再投资之间并无显著的相 关性。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期,相对于金融市 场融资渠道的缺乏,产权制度对企业的再投资以及企业的成长具有更重要的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