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交通部门不同时期CO2排放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1)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交通碳排放影响显著。
总体来看,1991-2009 年间,中国交通部门COz排放量年平均增长59.44Mt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是:城 镇化水平、第三产业总值占二三产业总值的比重、人口总量,其平均贡献分别为 24.20Mt, 84.16Mt, 5.92Mt;负向驱动因素是:单位GDP的交通周转量、单位 交通周转量能耗、燃料结构、单位城镇人口的二三产业总值、第三产业对GDP 的贡献度,其平均贡献分别为一8.1Mt、-14.72Mt、-2.48Mt、-17.16Mt、-12.36Mto 从贡献度的角度看,城镇化、产业结构和交通模式能耗强度对于交通部门CO2 排放量影响较大.因此,政府在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交通布局、 城镇化模式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构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工业化道路和城镇 化模式。
(2)经济结构调整对交通碳排放抑制作用显著。
在研究的每一个时间段, 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占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动是交通部门CO:排放量增长的主 要驱动因素.同时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对CO2排放量增长起到 了较大的减缓作用,其平均贡献为一12.36Mt.这表明,中国交通部门的Cq排放 与城镇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如果要大幅削减CO2排放,势必会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中国在CO2减排、能源总量控制和经济发 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增加单位交通周转量 的附加值,达到减排的目的。
(3)基础设施结构优化对交通碳排放减缓作用明显。
1995-1998年,交通部门的CO2排放量增加,与其他部门的CO2排放趋势相反.造成这种趋势变化的 主要驱动因素是城镇化水平和单位交通量能耗的提高.而深层原因可能是交通基 础设施投入不足和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因此,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 平衡区域间的交通投资结构,进一步深化运输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企业的管 理水平,淘汰高耗能的运输工具,降低运输工具的能耗强度,能够一定程度上减 缓交通部门的CO2排放.
(4)第三产业发展对交通碳排放抑制作用长期有效。
抑制1991-2009年间 交通部门CO: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是单位城镇人口的二三产业总值、第三 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单位交周转量能耗。因此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 展方式转变是实现CO:减排的必由之路.通过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减低工业在 经济中的比重将是一条长期而有效的途径。在短期内,降低单位交通周转量能耗 能够较大的抑制交通部门CO2排放。
(5)燃料低碳化供给对交通碳排放减缓作用明显。
1991-2009年交通部门燃 料结构的“低碳化”调整,对CO:排放量的增长起到了缓解作用,其贡献为 -2.48Mt。这一结果表明,通过燃料结构“低碳化”调整,对CO:排放量的增长 还是起到一定的减缓作用。因此,深化资源税、燃油税等税制改革,加大低碳技 术的补贴力度,制定合理的燃油经济性标准等管制政策,对于交通部门CO:减 排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