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结论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在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 地提高.目前,浙江城市化已进入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将日益成为促进浙 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本文分析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了 二者互动的理论框架,并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 据,分别运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和通径分析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多角度 的实证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浙江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总体上呈现出互促共进的关系.利用 1978-2009年浙江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相关数据进行动态计量分析,结果显 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增长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对经济增 长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由于经济增长过程孟 中包括城市化在内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城市化对 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期。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浙江经济发展进入 工业化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将占据主导地位,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逐 渐增强。
第二,知识的积累与外溢在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通径分析中,浙江省城市化通过人均R&D经费支出对经 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最大,其间接通径系数达到0.35.城市化在聚集经济的作用下 加速了知识的积累与外溢.城市作为知识、信息和创新的中心,有利于加强人们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为技术的创新及其扩散提供 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城市成为了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的天然场所.因此,城市化 有利于通过知识积累与外溢来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城市化通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小于其通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 推动效应。在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通径分析中,浙江省城市化通过人均固定资产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间接通径系数为0.195,而通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经济 增长的间接通径系数0.159.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通过投资对经济增长 的推动作用强于消费。由于在城市规模化阶段,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开发 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城市化带来的投资效应强于消费.随着城市化 进程由规模化阶段向市民化阶段转换,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并且能够享受真正的无 差异市民待遇,城市化将显著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动力结构的 转变,即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第四,浙江的城市化进程扩大了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以泰尔指数来衡量 浙江省的城乡收入差距,根据浙江省1980-2009年相关数据对城市化与城乡收 入差距进行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城市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 均衡关系,且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当前存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村中 较为富裕的居民有较大的可能性通过多种渠道成为城市居民,使得城市化对城乡 收入差距的“负面效应”大于“正面效应”,导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扩大了统计 上的城乡收入差距。
第五,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经济增长。根据浙江省1980-2009 年相关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进行协整分析,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存在长 期均衡关系,且呈现负相关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一定范围内的城乡收 入差距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浙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 重要作用,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不利于人力资本的流动,而且也不利于低收入者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