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基于主体互动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因素

本文之所以从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关系的角度研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基 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创新主体的关系影响知识传导/转移的效果。知识传导 的方式有很多,如专利许可、R&D合作、知识交易等,而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则能 影响这些方式能否顺利达成以及达成的效果优劣,从而影响知识传导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传导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知识得以持续增长的前提,否则创新生态系统 则无法获得可持续的营养供给,导致系统无法可持续发展。2)创新主体间的关系 影响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多学者认为主体间关系是影响联盟稳定的主要因 素。缺乏稳定性的系统无法持续发展。3)创新主体的关系影响创新绩效。企业参 与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是其能获得不参与就无法获得资源或收益,因此如果 创新系统的创新收益小于创新主体独立创新所获收益时,系统就会瓦解,不可能 持续发展。基于此从创新主体间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 素。

1.主体竞合协同的原因——生态位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层次、类型纵横交错且错落有致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 性、层次性、耗散性、动态性与调控性及复杂性与稳定性等生态特征。Canon等 (1991)认为,技术经济网络是一种通过合作与冲突的方式来防调不同的参与者和 活动来推动创新观念的产生和扩散的关系网络。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 企业间的竞合关系是基于创新生态位的,创新生态位表征了企业的知识资源存量、 关系资本等创新资源及其在系统中的创新地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是描述 物种生态位及与生存环境间关系的重要数量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系统主体 关系。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当主体创新生态位宽度较大时,其拥有的 创新资源相对丰富,如系统中的核心主导企业其知识存量丰富、创新网络发达, 因此创新资源比系统内其他企业更为充足,这决定了其在与其他企业的竞合过程 中的话语权和支配能力;生态位重叠的两个企业会因为争夺共同的资源或目标而 相互竞争,而在非重叠部分可能存在合作的状况,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越多则竞争 的程度越激烈。为了扩展虚拟创新生态位,企业正不断地嵌入更为广大以及相互 重叠的组织间关系网络中,(Galaskiewicz和Zaheer, 1999)。 Cote R提出可以 通过吸引其他公司来填补生态位,增加多样性,提高恢复力和稳定性;高科 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间的协同能够有效地共享知识和资源,通过扩展资源 扩充企业边界,协同创新。

2.主体竞合的内容——知识产权

2.1主体竞合关系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发展过程也是知识集聚的过程,因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 任何一项创新都是基于原有的知识而产生新知识的过程,是长期学习、实践和探 索创新过程中,沿着特定领域知识创新轨道,以特定知识领域为主线而展开所获 得的结构化的技术知识的沉淀和技术能力的递进,这些知识内化为企业的隐性知 识,具有沾滞性不易流动转移,从而构筑了知识壁垒,有利于企业对其知识产权 的保护和领先地位的保持,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风险提供了防御。傅家骥(1998) 认为从技术发展来看,存在根本性变化,也会存在渐进的微弱变化。随着高 科技发展口新月异以及产品寿命的口益缩短,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呈现基于已有知 识产生新知识的增量式改进特征,也就是对以往技术的改进或对其余技术的移植 综合,即累积创新(李大平,2007 ) 。 Reinganum (1985)认为知识产权开发是一 系列前后相承的多个创新所构成的创新过程,每个创新是整个创新过程的一个阶 段,成功的创新意味着下一个阶段的开始,并能在下一个更为先进的创新出现之 前享受垄断权与垄断利润。因此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知识产权主 要是累积创新性知识产权。这种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还具有区别 于一般知识产权的特征,如反映应用创新知识产权与基础知识产权间关系的知识 集聚特征、反映基础创新知识产权对于应用创新知识产权“敲竹杠”的专利丛林特 征、反映不同基础知识产权之间互补关系的网络外部性特征等。其中,李玉剑 (2006)从递进性、长期性、结构性、粘滞性方面分析了知识集聚的特性。 知识产权的网络外部性特征主要是指间接网络外部性,由技术互补关系所决定。 在电子、化学、生命科学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领域累积创新知识产权具有更 多的专利互补关系,产品的创新往往需要成百上千的专利许可,除此之外,由于 专利技术很难作为最终产品推向市场,因此真正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获得市场 价值,必须完善最终产品所在产业链的匹配互补关系。Wintel联盟软硬件专利技 术的合理匹配及其在产业链互补关系的完善构筑是成就其强大功能和巨额市场的 重要原因。

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主要是基于知识产 权以及技术标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如苹果创新生态系统与安卓创新生态系统之 间的一系列关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法律纠纷与调解,就可以体现出知识产权在主 体竞合中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被表述为“合作不可逾越的壁垒;李大平(2007)将其分为知识产权的竞争、阻碍、互补关系。知识产权竞争关系是指具 有类似功能或在产品生产、制造中承担相似角色并且可以单独使用的知识产权技 术。基于原有知识产权技术周围所进行的技术开发而形成的不损害原知识产权利 益的新知识产权与原知识产权之间以及能够替代原有知识产权的新知识产权之间 也构成知识产权竞争关系。知识产权阻碍关系是指不同知识产权间的相互制 约与阻碍的关系,即某个知识产权进行商业开发和经营的权利基于另一个知识产 权的许可。这种关系主要出现在一些累积性创新的知识产权中,因为这类的知识 产权往往是在原来知识产权基础上的部分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原知识产权被称 为“基本知识产权”,创新知识产权被称为“丛属知识产权”,根据法律规定,从属 知识产权的商业开发与经营如果没有得到基础知识产权的许可是不能进行的。这 种阻碍关系是由法律赋予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排他性特征所决定的。知识产权阻 碍关系可分为单边知识产权阻碍和双边知识产权阻碍关系。知识产权互补关系是 指知识产权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不同的知识产权承担不同技术功能,同时知识 产权间互不替代,而是一项知识产权技术的改进需要另一项知识产权技术的改进, 这种关系主要存在于包含大量知识产权技术的复杂产品制造中,如果无法实现知 识产权间的系统进化则会阻碍创新的有效性。

标准是伴随技术发展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为了推广某一特定的技 术标准,通过一些列防议、契约,将系统中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汇集成“专利池”, 使知识产权具有了俱乐部产品的性质,对内进行交叉许可、免费许可,对外则收 取高额的许可费用。技术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涉及专利、商标、版权、技术诀窍等 知识产权。随着知识产权制度对高科技领域的影响,新技术的掌握着大多寻求以 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新技术。同时由于一项尖端技术往往包含多个不同的知识产 权,因此该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运作就必须获得多次授权,就会形成所谓的“专利 灌丛 。知识产权所有者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许可授 权。而技术标准以强制性和约束力要求参与者的生产经营必须遵守标准的规定, 因此如果某项知识产权被纳入到技术标准中,则该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的授权许可 范围扩展至标准的所有参与者,增强了授权许可度。同时由于推广较好或级别较 高的技术标准意味着该技术的适用性和可信度高,因此容易获得市场青睐,也使 得知识产权在对外许可上获得更多优势。通过技术标准是知识产权许可圆满实施 是权利拥有这的追求。在复杂技术集成普遍存在的高科技领域,创新的实现 和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运用各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所有人可以通过标准化获得 更广泛的利益范围与许可授权。可见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在高科技领域几乎是 无可避免的。而正是这种结合促使了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主体之间的合作关 系更为紧密,系统的结构更加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

因为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使得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在 专利权授予前会进行激烈的竞争,并在技术标准建立中进行竞合。 Lour、Lee&Wilde(1980)和Reinganum 等人构建了无记忆模型认为,专利授予前,任何企业都不会在专利竞赛中领先, 他们更多地注重知识产权开发技术,其获得发明或专利的概率取决于目前的研发 费用,而与过去的研发经验无关。戴斯库伯特和斯蒂格利兹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了 £一先占,认为任何一个微弱的优势都能使领先企业保持垄断地位并比对****先一 步。Reinganum (1983)指出专利竞赛中企业具有某种程度的先占优势可以通过比 追随着先进入竞赛而获得先动优势。也有学者指出先占优势会导致对手产生 蛙跳的可能性增。 Judd(2003)认为不确定性在技术创新中队企业知识产权 开发决策会产生很大影响,落后企业有可能通过利用各种比较优势,间断越过知 识产权开发的许多阶段,超越领先者,实现蛙跳。蛙跳的发生是因为成功概 率是知识产权开发努力的随机函数,完成第一阶段基础专利开发工作是一个随机 事件。有较少经验的企业在第一阶段可能会越过拥有较多经验的竞争对手,这是 多阶段知识产权开发竞赛与固定强度知识产权开发竞赛的重要区别(李大平, 2007)。综上可见,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这种基于知识产权的主体关系可 以很好的体现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竞合关系的本质。

2.2主体竞合关系典型特征

通过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系统主体 的关系具有以下特征。

(1)动态开放性。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高 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主体之间基于主体知识产权所有权关系和系统创新需求开 展竞争与合作,其动态性一方面体现在知识产权自身随着主体创新活动的开展, 知识产权随之增加,抑或由于组织兼并重构等导致主体知识所有权的转换,从而 知识产权所有关系存在动态变化的可能;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 创新是面向用户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创新,会根据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创新的相应变 化,因此主体之间知识资源互补关系会随之发生改变;另外由于系统不断演化发 展、技术的创新升级等因素,系统整体层面会发生如范式转换、系统结构变动等 突变,从而导致了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关系的动态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系统主 体间的关系也会随合作的历史经验与竞争的强弱程度而发生变化,如在系统发展 初期以共同占领市场、合作开发技术为基本目标,主体间关系并不正式,创新机 会促使主体集结,系统主体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居多,但在系统成长阶段尤其 是涉及技术标准确立的过程中,系统主体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也体现了在创新 生态系统中主体合作做大蛋糕,通过竞争分好蛋糕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系统 成员的进入与退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也是系统开放性的体现。

(2)互惠共生性。互惠共生在生物学中指群落成员相互间有直接营养物质 交流,相互依存获利的共居关系。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互惠共生的各方虽 然分离后可以独立生存,但由于高科技行业的特性,使得单个企业无法具备全部 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且主体间资源存量各不相同,其在不同领域表现出的创 新能力有所差异,在系统创新过程中,呈现能力互补、资源互助的紧密合作创新 关系,获取系统外竞争者无法得到的创新优势。从生态位理论的视角来讲,这种 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个体间的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生态位适合度,从而有效 的实现系统内产业间、企业间相互依赖、共享资源和互相促进的共同发展的系统 性特征。

(3)协议竞争性。竞争与协作既对立又统一,并存于创新生态系统中,也 正是这种矛盾的统一体推动者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传统的企业战略,大部分是 建立在对各类资源的对抗性竞争的基础之上。然而激烈动态的全球竞争环境、市 场开放的要求、技术开发、传播、转移和扩散的速度不断加快,高科技产业技术 复杂性、综合性、连锁性和集群性不断增强的特性,以及面向客户的的创新要求, 使任何企业都难以独揽全部前沿技术,企业需要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外部 大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协同网络中的各个主体,通过竞争协同,促进 双方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而实现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 系统中的I}}同演化行为,成为企业自身和系统不断成长和进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最终实现系统向更高的有序状态发展,从而实现持续发展。

(4)资源共享性。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系统主体通过正式与非 正式交流方式共享技术、知识、信息等资源,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广泛协同创新, 互相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弥补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分散创新风险,实现协同创新,达成共赢。但是在主体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获得的资源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 影响。

(5)协同效应的持久性。协同效应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并能维持下去的一 个主要内部因素。不同于互补效应,协同创新可以实现各企业资源的互补与协同, 优化创新能力,共担创新风险,获得创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Tim RingoC 2007 基于对IB M的研究对防同创新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认为其是当今投资者最好的投 资方式之一。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共同的目标是各主体防同竞争的出发点, 主体间互利共生、协同竞争的关系促使系统防同效应的持久性。

3.主体协同的目标——价值实现与可持续发展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与环境之间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 类:①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指主体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关 系,是一种竞合协同进化。②创新生态系统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指 创新主体在环境变化时进行的自适应进化,是一种自组织协同进化。

3.1系统内部主体协同进化关系

Ehrlich&Raven在研究植物与植食昆虫相互关系对进化的影响时最早 提出防同进化((Co-evolution)一词协同进化理论是继承达尔文进化论以及复 杂理论、生态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核心思想是指在一定自然环 境资源制约中生存的物种之间不仅存在竞争也有广泛的合作,正是通过这种相互 间的竞争协同,驱使双方各自性能提升,从而实现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生物界的主导,协同进化是普遍性原理,优胜劣汰的生存斗争是其协同进化 的特殊形式。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I}}作,相互维护、互相调节和共同发 展是普遍现象,这种防同关系是生物存在和进化的必要条件。James R Moore (1993)将生态学中的协同进化理论引进到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上,认为企业之 间不只是竞争或合作、或单个企业的进化,而应与其所处环境及环境中的个体防 同进化。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相互依赖的系统,成员之间及成员与系统之间在 创新进化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相互制约、依赖和收益机制,合作与竞争共存。 可以说在系统中重要的不是个体而是个体间竞合关系的平衡。生物进化过程中根 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结构与行为,只有培育出这种自身与环境间的防同进化关系 才能得以生存。土立志等(2003) X234]认为企业之间防同进化建立相互之间的 互惠共生关系,强调通过不同种群间的相互防作来提高对外部市场环境资源的利 用效率和适应性,增强彼此间的生存能力。两个或多个企业的自身进化常常相互 影响,并形成了相互作用的防同进化系统,从而实现防同进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3.2 系统与外部环境协同进化

1)系统外部资源获取

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创新的保证。创新生态系统的 开放性创新过程中,向外部获取的资源以知识型和信息型为主。外部创新资源是 系统负嫡的载体,是系统进行持续创新的资源保障,同时也是系统对外部环境变 化感知的途径。Enkel从自外而内(Outside-in) ,丰禺合(Coupling)及 自内而外(Insideout)三个角度对开放式创新进行了分析,也就是组织吸收整合外部 创新知识和想法,通过创新活动参与者之间的藕合互动关系,如战略联盟、创新 网络与伙伴共同创造新知识、技术、产品和服务,最后将自有的或者组织外部的 技术商业化。

2)系统外部竞争者入侵

系统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使系统获取外部创新资源,一方面也给予外部竞争 者以机会对系统进行入侵。从外部来说,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进 化过程具有间歇式平衡、连续性等特点,这主要由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及扩散更 替有关,但技术范式转变、突破性创新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竞争者入侵也会使 这种长期的、相对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如果系统柔性良好,且主体适应能力强则 容易在系统失衡中生存。从内部来讲,创新生态系统内每一部分的进化都会带动 其他部分的发展,研究、发展及应用群落之间基于平台和系统的匹配性与同步性 有利于系统生态系统平衡的实现,从而形成系统内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最后导 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从而得以持续发展。

系统外部竞争者入侵的途径与方式是多方面的,表现形式与结果有所差异, 如何使创新生态系统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系统 自组织、自学习机制。所谓自组织,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通过提升自身组织 功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自我组织、自我适应和自我完善的特征。高科技企业 创新生态系统是典型的自组织系统,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适应性是 其固有的特征,并且在进化过程中会自发产生复杂性与多样性。系统及主体 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和发展,在系统与环境持续的适应过程中,系统 的自组织能力逐步增强,有利于系统在应对外界干扰时的适应与转变,尤其当系 统处于失衡的临界点时,这种适应将影响系统的发展方向。

3)系统外部消费者选择与系统可持续性

创新价值的最终实现体现为消费者的选择,或称为对创新生态系统主体的自 然选择功能。创新效果与消费者需求和能力的对接,在不断的与消费者进行选择、 改进、再选择、再改进过程中创新生态系统得以进化,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张铁男等企业动态进化过程中,企业基于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改变自身 系统结构以保持与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从而实现进化。

3.3系统内外部协同与风险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来不仅来自于创新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而 且来自于系统内部复杂动态的创新主体竞合关系,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主要存在四类基本风险:项目风险(initiative risks 即单个项目管理中常见的不确定性;依赖风险(interdependence risks)即与配套 的产品创新者进行防调的不确定性;整合风险(integration risks)即创新在价值 链上的应用周期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结构风险即创新所处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 不确定性。项目风险主要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内部风险,依赖风险和整合风险就属 于公司控制之外的系统风险,结构风险是企业和系统不可控的外部环境变化风险。

在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面向客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需要综合系统内 各个复杂环节和流程,这种技术与知识关联性,使得创新过程中的防作与同步匹 配相当重要,否则会出现创新中的短板效应,从而给前期创新投入的主体遭受重 大的研发损失并有可能错过商机。高清晰度电视技术虽然很早就研发成功,但由 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配套设施不能匹配,使得高清晰度电视的推广和创新商业化 实现大大延迟。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在iTunes网络音乐店的创新过程 中很好的规避了整合风险。网络音乐出现于1995年左右,当时的网络零售市场没 有获得唱片公司的支持,也没有合理的数码版权管理方案,同时在宽带网络速度 和流量规格以及在消费者习惯和市场规模都不成熟的情况下,苹果公司选择等待 时机最终在本世纪初很好的推出了其网络音乐店,并在该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正是苹果公司以全局的、系统的方法来评估创新生态系统风险,稳健创新,实 现系统内外部的协同,规避创新风险,实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