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购物车还没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将 1 件商品添加到购物车

去购物车结算>>  继续购物

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国债券市场自上世纪80 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尝试和探索,债券市场逐渐发展起来。以2005 年5 月短期融资券发行为新的起点,我国债券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年,扣除央票后,包括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在内合计实现融资规模已达到5.6 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11 年债券市场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合计为36%。不可否认,近几年我国债券市场在产品创新、市场化约束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与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容相比,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方面相对滞后。尽管到目前为止,我国债券市场事实违约事件并未发生,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信用风险管控能力滞后将直接导致违约风险上升。一旦市场发生信用违约,将会导致违约沿着产业链和担保链蔓延,引发投资者恐慌,极易演变为一次危机。从近10年全球发生的危机来看,由信用违约引发的金融危机主要有2001 年阿根廷债务危机、2008—2009 年冰岛债务危机、2009—2010 年希腊债务危机以及近期的欧洲债务危机等。因此,对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进行全面梳理并予以巩固加强,不仅是关系债券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更是关系整个国家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二、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目前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制度设计和管理手段运用两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信用风险监管制度、信用风险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制度构成了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而上述三项制度均存在设计的先天缺陷。1、监管制度方面,设计多个监管主体且未清晰划分相应的权责边界,在形成“多头监管”的同时也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并且由于监管主体众多,极易造成同一发债企业因发行债券品种不同、债券流通市场不同而受到多方监管,在增加发债企业沟通成本的同时也造成市场监管成本的上升。以企业债券(流通市场选择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为例,在发行环节,发债企业首先要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债券发行计划,而后要得到央行同意其发行债券的批文,同时还需经过证监会审批才能发行;在流通上则受到央行和证监会的同时监管。